公路上奔驰着的运营客车,同样是人满为患,承运人责任险,能够保障整车乘客的意外伤害风险,但同样面临保额偏低的现实;至于私家车,商业车险中的座位责任险涉及司机和承客,保与不保,保额是高还是低,均由车主自行确定;诸多“拼车一族”,如果乘坐出租车以外的非运营车辆,甚至是“黑车”,是否已购买商业化的座位责任险,更是不得而知,也非归乡心切者所关心的事实。
令人更为担忧的是,与航空、铁路、运营客车、私家车相比,新涌现的“摩托车”返乡一族,多半不在交通意外险的承保范围内,摩托车主所能购买的保险,仅限于商业三者险和交强险,如果自身并未购买普通意义的意外险或寿险,则无法为自身提供最基本的风险保障,更不用说车载一家三口的情况了。
事实上,曾经有保险公司在“春运”到来之前,前往农民工集中的用工单位商洽业务,但用工单位考虑到是在农民工返乡途中而非用工期间,推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毕竟作为商业化的保险机构,用工单位并没有这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农民工上网不方便,是否可以通过电信部门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风险提示呢?一种建议认为,在农民工这个群体,手机基本上得到了普及,不妨由电信部门以公益短信的形式提醒他们注意出行安全,并提示其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购买到交通意外险。
很多保险商坦言,作为一种最可及、最基本的商业化保险机制,意外险并未覆盖到身为“春运”主角的农民工群体,不失为“市场的缺失”。在很多人看来,这一纯保障、价格低、索赔方便、简洁明了的保险工具,对同时身为家庭经济支柱的农民工而言,无疑最具有价值。
有理由预期,随着务工收入的增长、保险知识的普及和保险意识的提高,来年的“春运”,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自觉带上这把风雨中的“保护伞”,为自身在返乡与回城的途中,添加一道风险的屏障。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