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报销型医疗保险 | 重大疾病保险 | 津贴型医疗保险 | 护理保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健康医疗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困扰团体健康保险健康发展因素分析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当前我国团体保险逐渐进入垄断竞争的新格局,众多保险经营主体的加入使得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企业年金是团体保险业务的主流方向,应在制度设计中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团体保险的优势。

  三、依靠产品创新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化解“利差损”

  寿险公司是负债经营的企业,利差损是指因寿险公司实际投资回报率低于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而产生的亏损。当实际利率上升时,会引起寿险公司资产价值的贬值和资金外流(退保),实际利率下降时则会带来投资收益的跌落,降低其未来偿付能力。因此利率风险是寿险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1989年到2000年,央行频繁地利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1年期存款利率周期性的大幅度调整,共进行了12次。而同期寿险保单预定利率调整频率较低(只有5次),调整时间滞后,加之寿险产品的长期性(多达几年甚至几十年),从客观上为寿险公司埋下了形成利差损的隐患。从主观来看,过去的10多年,很多寿险公司把“抢市场、争份额”作为经营战略,表现为“跑马圈地”式的粗放经营,竟相以高利率推出寿险产品,利用降息前的时间差高调炒做高利率保单,此时的寿险公司尚未意识到利差损的巨大危害,更遑论利用产品创新和资产负债管理规避利率风险了!

  在1年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较大的1996年(下调31%),同期团险保费收入增长幅度高达92%;同样在1年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较大的1999年(下调40%),同期团险保费收入却下降了50%。主要原因在于1996年的时候,寿险保单预定利率没有跟随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各家寿险公司纷纷利用这个时机“抢麦子”;而1999年,在认识到利差损的危害之后,监管政策和寿险公司经营策略都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调整预定利率,一方面调整营销策略,保费收入不增反降。2000年以来,各家寿险公司陆续推出分红和投资连结产品,通过与客户共担风险来化解利差损;

  同时,保险界拓宽投资渠道以保证寿险公司能够进行稳健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呼声不断高涨,充分反映出寿险行业在认识到利差损的严重威胁后在经营理念上日益成熟,开始通过产品创新和资金运用管理化解利率风险,在保费收入上则表现为稳定渐进式的增长。

  四、企业年金将决定团体业务的未来

  作为团体保险业务的主流方向,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经波折,政策瓶颈的压制作用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我国保险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积累大量的精算、IT、营销、财务、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具备了提供企业年金服务的丰富经验和能力;另一方面在新型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中企业年金有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广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其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然而由于存在诸多政策瓶颈,使得企业年金的潜在需求迟迟难以转化为实际需求。

  据陈文辉在《中国寿险业的发展与监管》中的研究成果,以2000年实际工资总额为基数,假设5.2%的工资增长率,在免税上限为4%的情况下,2001年的养老金需求为438亿元。专家们也据此大胆预测,2005年中国企业年金的实际需求为1000亿元/年。但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全国保险市场企业年金保费收入为100亿元,根据通常的团险作业经验推断,这其中通常包含部分长险短做的资金型业务。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