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肖扬
对话嘉宾: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总裁 李玉泉
昆仑健康保险公司董事长 林瑶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 郑功成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何文炯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 陈滔
中山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 申曙光
近日,《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公布。为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根据该意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采取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的方式。今后,绝大部分人不再因为疾病陷入经济困境,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其中,商业健康保险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所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应当如何融入到国家医保改革的进程当中?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保险业参与者以及业内专家学者。
正确认识“三个不等式”
主持人:由于我国当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程度仍然较低,此次国务院六部委联合发布了这份涉及10多亿人切身利益的《指导意见》,并且明确提出商业保险机构来承办大病保险这块“保本微利”的业务,那么承办人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滔: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未来发展将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政府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政策力度将会加大,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措施必然出现,考虑到国内当前在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能力上的不足,商业健康保险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委托管理和运作。
其次,虽然当前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并不普遍,但由于健康保险的特殊性使得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保险业发展阶段的提升,健康保险领域的市场一定会逐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之后,民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层次会上升,除了营销渠道方面的创新外,各保险公司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和实现更精细的业务管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