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喜欢去香港买保险?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涌向香港买保险。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是最初促使他们走出去的原因。
据彭博社报道,2016年3月初,香港保险代理人Raymond Ng给一名在香港购买保险的客户刷了八百多次信用卡,该客户签约的这一保单价值2,800万港元(360万美元)。而早些时候中国银联设置了单笔5000美元的限额,投保人只有用多次刷卡的方式绕过这一限制。
“有的公司几个月都没有出一单,但是一出就是大单。”苏孟向南方周末记者抱怨,正是这类保单搅坏了香港保险这锅汤,引来中国外汇管理局的围堵。
依照香港和内地法律,保险独立于个人财产以外,即便投保人破产清算,这类保单也不受到债权人、政府征税和收费等影响,离婚也不可分割。利用大额保单往海外转移资产,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遗产税,成为不少保险中介机构游说大客户投保的重要理由。
英国保诚、中银人寿等香港保险公司推出“万用寿险”,它们动辄以百万美元计价,折算成人民币就是千万元,在中国银联购买海外保险单笔5000美元限额、最多刷卡不能超过十次的限制出来之前,这类保单轻松就能通过直接刷卡的方式过关。
更重要的是,这类大额寿险整付保单,还可以用来贷款融资,保单签发45天内,投保人直接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最高可获得保单现金价值90%的贷款,进而获得美元(港元)现金。保险公司核准之后,贷款可以直接存入权益人指定的个人银行账户,或者是支票。
这类此前被忽视的保险洗钱方式,由此进入监管视野。为了堵住缺口,2016年4月,内地银行甚至暂停个人对公转账香港保险公司业务。
2016年3月22日,中国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王允贵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境内居民个人到境外买保险分两种情况:如果是旅行、商务活动、留学等需要购买个人人身意外险、疾病保险的属于服务贸易类交易,在外汇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许和支持的;而人寿保险和投资返还分红类保险是不被允许的,这项交易在外汇管理上是属于金融和资本项下交易,尚未得到政策支持。
在此三天前,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分论坛上,谈及内地居民赴香港买保险话题时,肯定了“香港保险产品具有保障高、预期收益率稳定而且比较高的优势,这点是内地保险产品所欠缺的”。
在苏孟看来,从外汇角度堵住资产外流可以,但堵保险就没必要,大部分内地居民保单年缴费都在5万美元以内,这是客户正常的需求。相比内地万亿级别的年保费收入,流向香港的316亿港元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如果人民币走稳,内地居民对香港保险的需求是有限的。
等待中的富矿
实际上,内地居民的保险意识、对保险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强。
2016年4月26日,中国保监会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保险业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万亿元,同比增长42%。这一数字惊人,2015年全年中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4万亿,成为美国、日本之后第三大保险市场,今年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达成了去年6个月的保费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