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报销型医疗保险 | 重大疾病保险 | 津贴型医疗保险 | 护理保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健康医疗险频道 > 其他 > 正文
他们为什么喜欢去香港买保险?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内地居民涌向香港买保险。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是最初促使他们走出去的原因。
 
  中国内地在1958年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从1980年恢复财产保险业务算起,中国现代保险业发展只有三十多年,从2000年到现在,年度保险保费一直呈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2015年11月,国际寿险百万圆桌协会(MDRT)副主席Mark J.Hanna造访中国时提到,“1998年,中国还仅有一个MDRT会员,2010年时不足千人,目前已升至5380人,而且来自中国寿险从业者的申请还在不断增加。在MDRT全球4.3万多名会员中,来自中国的占比超过12.5%,中国已经仅次于美国,成为MDRT会员占比第二大国家。”
 
  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是个保险大国,但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和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瑞士再保险公司的sigma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市场人均保险支出为662美元,发达市场人均保险支出为3666美元,而中国保险密度仅为271.77美元/人;在保险深度方面,2015年全球保险深度为6.2%,中国的保险深度在2015年仅为3.59%,差距非常明显。
 
  在香港保险公司吸收内地保单的同时,内地也在逐步向香港敞开保险市场,在前述CEPA框架下,先后通过各项补充协议,支持香港的保险公司设立营业机构或通过参股的方式进入内地市场,支持符合资格的香港保险业者参与经营内地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参与和分享内地保险市场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开放范围逐步加大,例如合资持股比例已由15%提高到24.9%,香港的保险经纪公司在广东设立独资保险代理公司的门槛,总资产要求由以前不低于2亿美元大降至不低于50万元,经营经验由30年降至10年。2015年11月27日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还计划允许香港的保险经纪公司按照在广东(含深圳)设立独资保险代理公司的开放措施,扩展至内地全境。
 
  相比之下,香港保险公司似乎更倾向于内地居民直接赴香港买保险,来分享内地保险市场。事实上,香港的保险公司多数为跨国公司,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和中国本土保险公司成立有合资公司,比如保诚保险与中信集团合资成立信诚保险,安盛保险与工商银行、五矿集团合资成立工银安盛保险,友邦保险甚至在内地设有全资子公司。
 
  2016年4月22日,友邦保险(AIA)(01299.HK)公布首季度业绩,新业务价值增长远超市场预期,达44%。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杜嘉祺(Mark Tucker)表示,香港业务再度缔造杰出的季度业绩,同时受惠于强劲的本地市场增长,以及来自中国内地客户的业务显著提升。
 
  英国保诚保险公司发布2015年全年业绩报告显示,公司香港地区的年保费销售额同比上涨74%之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内地客户需求的加速增长。
 
  早在2004年,香港保监处就公布数字称,香港地区保险渗透率为每100名香港人87.9份保单,香港本土的保险几乎饱和。作为香港地区排名第一、第二的保险公司,友邦和保诚也是苏孟导流的内地客户保单主要去向,都未公布来自中国内地客户的具体数字,苏孟称之为“闷声发大财”。
 
  2016年4月22日,中国保监会再次对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作出风险提示,希望内地居民在选择赴港购买保险产品要慎重。
 
  苏孟忍不住开始担心,虽然他的大部分客户签约保单的金额不大,多在5000美元红线以下,但保单数量不少,他担心有人来查,不敢再做广告推广。
 
  他准备在观望的同时,兼顾香港和内地保险代理业务,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有少量保险产品与香港保险产品的差距不大了,但是品牌不大,绝对不是人寿、平安这样大公司的产品。
 
  2016年5月,香港专业保险经纪协会官网上推介的最新进修课程是《如何与内地高端客户打交道》,这一4小时的课程,内容包括内地高端客户的特性、内地政经营商消费的趋势、中国各地文化习性和特色,以及教育内地高端客户投资理财理念。
分享到:

本周精彩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健康医疗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