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税优健康险”正确的打开方式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及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进一步增强个人或家庭的健康防护能力,因此购买商业健康险成了不少市民的选择。
长期以来,严格核保,严控理赔,是商业保险公司对健康险业务进行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按照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被保险人一旦告知既往病史,保险公司需要根据严重程度,选择加费甚至是拒保。当然,很多时候,保险公司为了争取到客户,在核保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理赔的时候,一旦发现有未如实告知的情况,往往会采取拒赔的处理方式。“宽进严出”的风险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但也让保险公司遭到了“投保容易理赔难”的诟病。
六、“没有高赔付率的保险公司不是好公司,没有高赔付率的保险产品不是好产品。”这又是一种价值判断,但确实有一定道理。所有政策支持的保险更是如此
如上文所述,“高频”很可能意味着高赔付率。继大病保险之后,“个人税优健康险”再度出现了“保本微利”的规定。“个人税优健康险”留给保险公司的成本以及盈利空间只有20%。作为公共产品,无论是大病保险还是个人税优健康险,留给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不可能太大,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承接该类型业务最主要的目标并非盈利,而应该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积累客户、数据、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多类型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利润。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我国健康险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洗牌机会。这不,通知刚发布几天,泰康、平安、
太保、太平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税优健康保险的框架产品,能坐在牌桌上就是胜利。保险公司不能仅看到保本微利四个字而被吓到,更要看到背后的几亿中产阶级的健康医疗费用大市场。当然,这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无疑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经营粗放的保险公司“呛水”那是必然。
七、另一亮点、也是精华所在:产品框架采取了“医疗险+个人万能账户”的形式
“个人税优健康险”采用了“中端医疗+个人账户积累”的
万能险形式,但保险公司不得征收初始管理费等管理费用,其中中端医疗险应当与基本医保、补充医疗保险相衔接,用于补偿被保险人在经基本医保、补充医疗保险补偿后自负的医疗费用。个人账户积累由于已经享受了税收优惠,仅可用于退休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自负医疗费用支出。
近年来,我国健康保险发展迅猛,近两年更是保持了高达40%以上的增速,商业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所占份额逐步提升,由2009年的6.95%增至2014年的12.18%。截至目前,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备案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涵盖疾病险、医疗险、
护理险和失能收入损失险四大类,共2300多种产品。数量虽多,却难掩产品高度同质化尴尬。重疾险与寿险类似,赌的都是概率,并不能体现保险公司健康管理与服务方面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