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保险业资本躁动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接近年底,保险资金连续“暴力”举牌上市公司,其中尤以“宝万事件”为标志,宣布保险业进入股权投资大时代。
“主要是有些保险公司的投资手法过于激进,产品端集中依赖一类甚至一款产品,资产端集中投资于股权、不动产等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市场担心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熟悉海外保险市场发展脉络的保险业人士分析认为,通过杠杆的确可以加倍受益股市上涨,但一旦发生极端市场行情,则可能会满盘皆输。
即使是广受推崇的“巴菲特模式”,在既定的“产业+保险+投资”业务链中,也是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两手抓,而并非只是借用保险杠杆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
在巴菲特看来,能够长期使用杠杆的前提是必须持续控制负债成本,承保端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以给投资端较大的容错空间,即使投资端出现市场风险与利率风险的相互叠加,来自承保端的超额利润也可对投资端的损失起到一定的平滑作用。
国际保险市场上亦不乏前车之鉴。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先后有数家大型保险公司因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自吞苦果,最终受股指和地产双重下挫影响,导致退保率攀升、投资收益下降、资产缩水而申请破产。
他山之石或可鉴。这也正是保险监管部门近期持续提示资产配置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初衷。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新锐中小险企已经开始掉头“瘦身”。以前期在资本市场异常活跃的富德
生命人寿、
国华人寿为例,两家公司的经营风格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从其最新业务数据来看,产品结构正在向发售年金等保障型险种倾斜,甚至内部KPI(绩效指标)导向也倾向保障型险种,折射出两家公司开始慢慢转型。
“公司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发售理财型险种、短钱长投模式下赚利差只是短期的策略性行为,是作为打响公司品牌、建立客户粘性的敲门砖,并非长久之策。”一家正在转型中的中小寿险公司负责人直言,且这种“赌一把”模式只适合于在行业景气度回升、经济及资本市场向好之初,保险公司若要长久生存下去做“百年老店”,最终唯有回归保险保障,这才是保险行业安身立命的基石。
但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个艰难的过程,如何在满足巨大现金流(满期给付与提前退保造成的)需求的前提下调整业务结构、降低投资风险偏好,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一位业内人士点评称,总体而言,眼下是转型的好时机。“这轮‘杠杆+错配’为保险公司带来了超额利润,为接下来的转型赢取了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