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是北京的一名普通白领,每个月收入大概8000元。她的丈夫从事IT行业的工作,月薪大概1万元。夫妻俩有一个3岁的女儿,今年9月准备上幼儿园。
他们在北京拥有两套住房:一套贷款已还清,一家三口自己居住;另一套每月要还贷3200元,已按3500元/月的价格租给了一对“京漂”夫妇。
符晓家每个月的支出情况是这样的:生活费加上女儿的各种学费大概要花掉符晓丈夫的整月工资,符晓的8000元月薪水,3000元用来买基金定投,5000用来存活期,作为家庭以应不时之需的现金流。
这个家庭在年初的时候一次性支付了一家三口的保险费,符晓夫妻给自己购买了意外险、大病险和分红型寿险,给女儿购买了一种教育分红险。符晓的想法很简单,就当给女儿强制储蓄,等她将来上学的时候,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除了每月的工资收入,符晓夫妻在银行和股市还有资金大约30万。其中15万在股市,15万在银行,用来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
这是一个在北京打拼多年之后,已迈入中产阶级行列的普通家庭:生活无忧,但也不是富贵到可以不计支出。符晓家的理财投资方式,与《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国人财商指数报告(2011)》中所描述的极其吻合。
这份报告今年8月由中国平安独家发布,报告所基于的调研是中国平安与零点集团合作完成。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居民如今三大投资项目是储蓄、保险和股票。调查发现,有92.0%的受访者进行了储蓄投资;41.4%的受访者购买了保险;32.1%的受访者进行了股票投资。
在大城市,除了这些传统的投资方式之外,一些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人还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比如,房地产投资、奢侈品投资、艺术品投资、甚至于购买玉石、红木也是“钱生钱”的一种手段。而近来方兴未艾的富人移民潮,是一种价值目标更高、更多的新型投资方式。
在人群划分上,高收入人群更重视投资;70后、80后的投资比例明显高于前辈。在普通居民中,26.6%的除了日常生活必要开支外,还进行了其他项目的投资;而在高收入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43.1%。如果以年龄为维度划分,进行投资比例最高的是70后,达到32.2%;其次是80后,占31%;90后、60后和60前的比例分别为25%、24.1%、14.5%。70后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具投资观念,又比80、90后更具投资的实力。
一
不管投资观念如何更新、投资渠道如何拓展,对于中国人来说,储蓄以及风险较低的基金定投仍然是国人首选的理财方式。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存活期是一种“跑不赢CPI”的做法,大部分家庭的活期账面上只放一小部分资金,以供急需时使用。其余的钱,即便是放在银行,也都奔着短期理财产品去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