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诸多压力和隐忧,我们不妨从现在起努力做好保险方案,为合理投保、巧做投资、维护健康,给未来养老上一道“双保险”!
中年人买保险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只有在不稳定企业供职的人和自由职业者,才需要购入商业保险。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中年人有社会保障,再购商业险就是浪费。
虽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在编员工拥有比其他行业更稳定的收入和基本保障,但商业保障仍是一个重要的“安心投资”。调查表明,越是级别较高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干部,退休后生活水平下降的比例越大。因为许多津贴是与职务相匹配的,退休后便不能享受此待遇了。如果我们尽早买了逐步还本兑现的商业保险,到了退休后,恐慌和失落就小多了。
另外,想拥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仅靠基本医保是不够的,不少突发重疾基本医保覆盖的只有甲类药,而其它类药都是自费的。如果你预先投资商业保险,就可将大部分医药费的压力“转嫁”给保险公司。
误区二:我现在位居中层,收入不错,单位又给办理了医保,所以只给孩子买商业保险就行了。
古语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只给孩子上保险,一旦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中年人发生意外,谁来给孩子续保呢?相反,如果将保险投资合理运用在中年人身上,万一家长遇到不测,保费得益者便是孩子(可指定孩子为受益人)。同时,保险也承担了一部分养老的功能。现在,我们的理念应该逐步从养儿防老、退休金养老向保险金养老转变了。
误区三:有余钱买保险,当然选择一次性缴清的方式买大额长寿险。
买保险和贷款买房一样,选择“一次性缴费”可以少交不少利息,因此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年人都倾向于“一次搞掂”。然而,这种一劳永逸买寿险的方式真的合算吗?大部分保险公司规定,若分期缴交保险费的投保人中途遭遇大病或符合保单责任需要保险公司给付时,以后的保费可以豁免,但一次性缴清的保险却不享有这一权益。不过,缴费期也不是越长越好。现在中年人在职业收益方面变数很大,尽可能地在工作步入正轨时购入保险,在相对稳定的“职业周期”内完成缴费任务,才是一项“安心”的规划。
误区四:体检报告表明我现在很健康,买保险可以暂缓。
无论是健康险、重疾险和寿险,都是越早购买越合算,因为保险公司在做预案时,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杠杆。它依据各年龄段的大病指数、慢性病指数、住院指数及康复指数来提高入门台阶,进而规避风险。比如你40岁开始买保险,“起步价”就比45岁低得多。如果投保人年龄小、缴费的时间长,在总保额和保险金不变的情况下,便可将年缴费额压至最低;如果购买的是投资型或分红型的保险(比如规定从交费10年后每年兑现),你也可以多拿10~20年的收益。所以,好的保险项目和好房子一样,看准了下手就要快,尤其是在保险公司大幅度让利时,购买优惠险种是最划算的。
买保险只能未雨绸缪,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时再投保,保险公司肯定会婉拒你;即便是你在发病的临界期侥幸买了保险,也未必获得理赔——巨星张国荣的身故险和梅艳芳的重疾险就是因为买得太晚,尚在免责期内,而没有从保险公司拿到预期收益。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