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多年不遇的寿险冬季。
无论大小公司,国寿、平安还是太保,传统险种,无论分红、万能还是投连,无论什么渠道,个险还是银保,都遭遇这个行业最冷的三九。
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陆续公告2013年5月保费收入,该月平安和太保寿险保费增速较之前的4月份有所提升,但此前更为仰仗银保的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其单月保费出现负增长,1-5月保费公告显示,期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1550亿元、759.7亿元、453亿元和437.9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65%、14.86%、-0.66%和-8.51%——换言之,除中国平安独善其身之外,其他三家境内上市寿险公司均接近或已经“实现”不同程度上的保费负增长。
而就5月份单月而言,也难言特别乐观:除中国平安同比增长超过15%之外,国寿和新华保险同比增长分别为-7.6%和-5.05%,而太保寿险同比增长9.09%。
不容忽视的是,保费负增长仅仅是寿险严冬的一次“寒流”,刚披露不久的上市保险公司一季报显示退保金大幅上升,尤其是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同期退保金分别增长102.6%和61.5%,后者在去年同期,亦曾创下95.9%的退保金同比增长纪录。
然而,祸福相依。
增长困境之中的寿险行业,正悄然发酵着一场产品和渠道的革命。
资产挂钩
归根结底,此前寿险公司的增长困境仍然来自于自身产品竞争力的缺乏:相对于同期银行、信托产品的保底保收益而言,分红、万能险尚且无法抗衡同期定存利率的收益率几乎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投连险更是在2008年之后就被熊市拖进了深不见底的深渊。
在低收益的背后,是保险资金投资的现实困境。
2012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仅为3.39%,境内上市保险企业中,体量最大的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都不到3%,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也不过3.2%。
这是一个远远不能匹配任何保险负债的资产收益率。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却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这扇叫做“债权投资”的窗户,因为低风险、高收益(相对)、期限长,天然就是保险产品理想匹配资产,在经过与万能险的巧妙嫁接之后,成了去年以来部分公司的保费增长新引擎。
太平人寿是债权计划嫁接保险产品的先锋。
2012年8月,藉着兄弟公司太平资产拿下的南水北调工程债权投资计划,太平人寿推出太平盛世金享·南水一号全能保险计划,其附加险主要投资于国家重大基础民生工程——南水北调债权投资计划,其有了突破万能险结算利率瓶颈的可能。
2012年9月至今,太平人寿官方网站公布附加险南水一号万能险账户年化月度结算利率均为5%,这一水平甩出同业平均水平几乎整整100个基点!
不到一年,新华、泰康等更大体量的寿险公司也跟风而至。
2013年4月,新华保险在银保渠道推出资产挂钩型“精选一号”两全保险(万能型)产品,此后又在个险渠道推出附加“精选二号”的万能险产品。与太平人寿南水一号类似,“精选”系列亦为客户建立专用的资金投资账户,独立核算,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将不低于90%的资金投资于特定创新金融产品项目,项目每年预期收益率不低于5%,另配置少量流动性资产。
公开资料显示,新华保险“精选一号”今年3月份以来的月结算利率(年化)高达5.25%,几乎是全行业最高水平。
高现价财富之门
高现金价值,是今年最新祭出的最新过冬装备。有幸逃脱负增长厄运的平安人寿和太平洋寿险,都受益于高现金价值产品的保费收入贡献。
2012年末,平安寿险推出“财富至尊”分红型产品,首年末现金价值达所缴保费的93%,第二、三年末现金价值为所缴保费的95%,而第三年按照中档红利演示的生存总利率即超过累计保费。
而在“财富至尊”以前,现金价值低曾经是长期寿险产品的特色,许多产品甚至要到10年左右方能与所缴保费基本持平,这导致一旦发生退保,客户损失重大。
“财富至尊”在解开这个“死结”的同时,也打开了自己的财富之门。2013年1月平安寿险挟新上市的“财富至尊”带动个险新单实现50%左右的正增长,增速远高于同业。
太平洋寿险同样受益于高现金价值产品的保费收入贡献。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