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基金
专户操作更灵活
基金公司也能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当然这样的服务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的。除了比较高的资金门槛外,投资人本人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金融服务的定制考验的是投资人的综合实力,以及提供服务的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
“一对一”度身定制
基金投资产品的定制服务,通常是富人的专利。最典型的,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订制,大概就是基金专户的“一对一”。投资人可以按照其意愿,委托基金公司提供相应的投资服务,为其度身打造符合其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预期的产品。
基金公司通常配备专业人士专职为客户服务,可以想见这种服务的门槛当然很高,按照相关法规的规定,必须在5000万元资金以上。大多数基金公司都提供此类服务,不过基金专户的所谓VIP服务并非意味着投资者不会亏钱,市场风险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定制产品最终的投资成绩,同样取决于几个主要因素:投资者的偏好,基金管理人的水准,以及一点点运气。
这类定制化产品的重要优点,主要是产品高度的灵活性,资产类别、股票仓位、或者是投资策略都不会有过多约束,获取绝对收益是大方向,而如何获取绝对收益没有条条框框,这一点和公募基金有天壤之别。
但从历史业绩来看,过去一段时间“一对一”专户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并且其表现和资产类别、股票仓位高度相关。比如2011年,如果专户在运作时股票仓位较低,债券仓位比较高,那么取得正收益是相当容易的。但如果股票仓位较高,不亏损也难。所以可以想见,在其中起到真正决定性作用的,是基金管理人对后市大方向的预测,这决定了最重要的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投资策略。但所谓专业人士的预测并不能像上帝一样准确率100%,所以如果要说专户“一对一”究竟能产生多少附加值,尤其是相较于公募基金有多少附加值,目前来看还是个问号。
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专户除了普通管理费以外,通常会收取一定比例的业绩提成。这种绝对收益类产品的普遍做法,主要是用以激励管理人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争取正收益,而非像公募基金一样只是争取跑赢比较基准而已。
“一对多”的魅力
真正能随心所欲拿出5000万元投资额玩定制的人毕竟只有少数。对于很多投资人,或许“一对多”专户是更好的选择,这种准定制化产品针对小众群体,比公募基金产品更多元更个性化,但也没有那么高的门槛。准确地说,这样的产品介乎公募基金和“一对一”专户之间,产品设计由某些第三方机构主导完成,所以一定程度考虑了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投资门槛通常在100万元以上。
和公募基金相比,“一对多”专户产品最大的好处也许是规模比较小,易于操作和管理,同时灵活性很高。一般一个产品募集只有几千万到一、二亿元,不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更易于基金经理操作,但前提是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至少达到平均水准。对股票类产品而言,一个较小规模的产品,基金经理完全可以在市场预期不佳时完全空仓,也可以在市场好时满仓操作。对固定收益类产品来说,比较稳定的规模也非常有利于基金经理进行流动性风险控制。
不过现实并不是那么完美,这类由第三方主导的专户产品,通常以销售为导向,而且通常在债券类产品表现进入鼎盛期时,才开始发行相关产品,因为此时这类产品才比较容易得到青睐。普通投资者很少具备先知先觉的前瞻能力,因而最终,对他们来说,通过定制服务能达到超额高收益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但市场平均收益还是可预期的。也许对很多高资产客户来说,获得正收益,而且是市场平均水平的正收益,他们已经觉得满足了。所以这种模式或许还是具有长期生命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收费模式。通常“一对多”专户产品通过银行或第三方销售机构发行。由于私募的性质,销售人员未必会把产品中的细节一一披露。不过投资者必须知道的是,这类产品一般都收取业绩提成,即在业绩达到一定水平后管理人将从赚取的收益中提成10%至20%。由于销售机构的存在,这部分收益中,还会有相当部分最后划归为银行或者第三方销售机构的收入。同时销售机构还会有手续费的收入。
这种盈利模式意味着,一,销售机构并不是真正中立的,他们具有强烈的销售冲动,当然他们也极其希望投资者获得正收益,但这不是他们可以控制的;二,基金公司在运营此类产品的时候,管理专户其实并不能比管理公募赚更多钱,而且专户业务目前来看并非发展重点。所以这类“一对多”产品究竟如何,无论从销售机构或者基金公司本身的动机来说,我们都很难说它们会比公募基金产品好很多。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