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第一次去西藏,潜意识里觉得那里物质溃乏,怕吃不饱。于是,她携带方便面、罐头、火腿等方便食品,花了几乎是一张飞机票的托运费,把它们运到西藏。但当她坐着汽车,驰骋于青藏高原时,却被藏族司机师傅手里的糌粑和酥油茶深深吸引。
后来,她见识了像其他城市一样种植在大棚里的蔬菜。于是,她知道了西藏是一个天然冷库,还可以吃到营养丰富的排酸肉,因为肉细胞内的大分子三磷酸腺苷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鲜味物质基苷—IMP(味精的主要成分),因此放置了两三天的牛羊肉不仅健康,肉内鲜味也溢出来了。
她品尝了风干肉和新鲜酸奶,酣畅淋漓吃了一顿萝卜炖羊肉,更为一位藏族祖母的养生知识与厨艺深深折服。于是,通过那些不变但却变化中的西藏美食,她深深爱上了西藏……
难忘的乡野味道
对于藏族人来说,所谓记忆犹新的“美味”,总是跟某件事、某些人、某个场景有深切的关联,他们往往不在意吃了什么,他们更在意的是在哪里吃、跟谁一起吃!
2001年李秋红第一次进西藏时,她所携带的方便面、罐头、火腿等方便食品多到光托运费就花了一张飞机票的钱,她的同伴们比她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对西藏还不怎么了解,潜意识里就觉得那里物质溃乏,怕吃不饱。”
李秋红和同伴们去双湖无人区,租一辆越野车拉人,一辆大卡车拉这些花花绿绿的方便食品。
“但路上吃得最多的是司机们带的糌粑和酥油茶,都不愿意吃方便面。”糌粑装在羊皮小口袋里,酥油装在木制小圆桶里,看起来古朴有致。每到吃饭歇息时间,司机变戏法似地摸出包银木碗,虽然并不缺水,但大多数时候司机并不会认真洗手,即使如此,李秋红和她的同伴们仍吃得意犹未尽。卡车车厢里的物资被带回拉萨时有些连箱子都没拆开。
在这趟行程中李秋红初次接触到藏餐,仅尝试到糌粑和酥油是不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催促她走进牧民帐篷里去,吃到了风干肉和新鲜酸奶。抵达定日时当地人正过宰牲节,他们趁机买了一只羊,然后在珠峰大本营――海拔5500米的地方,酣畅淋漓吃了一顿萝卜炖羊肉。
萝卜炖羊肉是藏族传统家庭菜的典型,现在拉萨的各个藏餐馆里都能吃到。但李秋红总是觉得在珠峰上吃到的那一锅特别与众不同,羊肉在齿间融化、鲜香在舌间缠绕的感觉仍记忆犹新。
很多人如李秋红一样,对记忆中的某道菜印象尤为深刻,而这道菜往往从食材到烹饪手法到餐具都异常简陋,却鲜美无比,总让人念念不忘。如现任拉萨烹饪协会会长的褚立群每每说起好吃的,总不忘要提在那曲草原上烤蘑菇。每年六七月份雷声雨水过后,那曲草原上特有的野生黄蘑菇急不可待冒出头来,这时捡些小石头围拢,等牛粪火把石头烤得炙热了,刷上酥油,把蘑菇切片贴在石头上,牛粪火烘干地上的水气蒸腾出青草的清香,混和着蘑菇的香气,撒一点盐巴,便是无上美味。
几乎隐藏在每个藏族人的记忆深处某些民间菜肴,现在已大张旗豉盘据于各个藏餐馆的菜谱上,但也有一些因原料和烹饪方式的特殊性,只能存在于某个季节的乡野间,岗嘎说起对家乡菜肴的记忆,是充满野性和豪情的牛血粥。每年春末,在他家乡当处于农牧交界处的牧民们吃光了去年宰杀存贮的牛羊肉,要熬过料峭的春天,需有补充类食品以补充能量。岗嘎和他的家乡人会宰杀一头相对健壮的牛,接下热气腾腾带着浓烈腥气的牛血,在血还没来得及凝成块之前,加入青稞和奶渣熬粥。
无论是记忆中的烤蘑菇还是牛血粥,其味道总是与曾经某个场景息息相关,无论细腻还是粗犷,豪情还是温润,每道菜都融合了与场景相关的特殊气味,品尝一道菜就是在品味一段故事。因此,我们对这种菜肴味道的迷恋,其实质是个人心灵上对“追忆”或“想象”这个场景时的状态的留恋。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