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差异明显。与“五普”数据相比,北京老年人口中的文盲率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25.67%下降到2010年的11.07%。受过大专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从2000年的13.65%上升2010年18.80%。城镇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于农村,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老年人口98.95%分布在城市。
五是老年人口婚姻状况稳定,健康状况较好。与“五普”数据相比,老年人口婚姻状况比较稳定,有配偶的比例略有提高,为76.42%。丧偶比例从2000年的23.42%下降到21.66%。男性老年人口有配偶的比例为53.29%,高于女性6.58个百分点;女性老年人丧偶的比例为74.10%,高于男性48.2个百分点,这与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有较大关系。
“六普”数据显示,82.75%的老年人口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只有4.43%的老年人口生活不能自理。城镇老年人口身体状况要好于农村,城镇84.61%的老人身体状况为健康或基本健康,高于农村11.61个百分点。
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20年内,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双下降,北京老龄化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老龄化指数、少年系数来反映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2010年北京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为 35.49岁,比2000年、1990年分别高出1.92岁和4.99岁,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1990年以来,老龄化指数不断上升,2000年为 61.99%,2010年提高到101.27%,这种高程度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下去;随着生育率的不断降低,少年系数不断下降,从1990年20.20%下降到2000年13.59%;2010年,0-14岁的少儿人口为168.74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15.63万人,降幅达到8.48%,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8.6%。
此外,10年间,北京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上移,逐渐接近塔尖之老年人口。至2010年,北京市0-14岁、15—49岁和5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8.6%,65.84%和25.56%,中间年龄段比重大,低年龄段的比重很小,年龄金字塔“肚大腿小”,老龄人口的潜在后备数量巨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社会性、长期性等特征,是北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组织、全民参与”的工作方针,综合组织全社会的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保障服务的完整体系,构建齐抓共管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大格局。
——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北京市区县及各级党和政府应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民生工作,列入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框架的重要议程。成立老龄化工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领导干部负责主管,以加强前瞻性的领导。重点做好调研预测、宣传教育、政策引导、规划部署、财政扶持、设施建设、保障服务和检查评估等主要环节工作。成立市老龄化工作委员会,承办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区县相应成立老龄化工作办公室,明确分工职责,统筹工作安排,协调工作关系。基层组织应安排专职干部,负责承办和落实老龄化的具体工作。政府机关涉老部门要明确应对老龄化工作的相关职责,调整落实办事机构及人员,积极主动和创新地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工作。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