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拓宽新农保基金管理思路,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针对不少省份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问题,新农保试点和扩面初期,将面临扩面提速和大龄、超龄人员及时给付等问题,这一时期新农保基金呈现增长较快、流动性较强、波动较大的特点。为此,该阶段的新农保基金投资应保持审慎原则,可发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特种债券,确定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收益率,以应对通胀风险和支付风险,保证基金保值增值。
新农保完成制度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后,基金收支趋于平稳且余额滚存逐年增加。这一时期的新农保基金可与相关基金整合运营。政府缴费部分在个人因故无法领取的情况下,直接进入社会统筹。这部分基金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较高,可采取相对保守的运营方式,如支农特种债券的发行;而个人缴费部分,对收益性的要求较高,可实施“一揽子”计划,进入资本市场且选择安全性和信用级别较高的投资产品;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可创新个人账户金融功能,通过个人账户基金免息担保贷款的方式,解决农户生产周期的资金短缺问题。
七、加大新农保人财物的投入,提高业务经办能力
业务经办能力的提高是新农保制度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需注重以下两方面的扩充:一方面是硬环境的建设,包括以“金保工程”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网络平台的搭建、服务网点的下沉和铺开、办公场所和相应设施的配备等;另一方面,培育好软环境,主要包括业务经办队伍的建设,注重专业培训和协管训练,相关工作人员的物质保障和工作激励。
依据全国不同省份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在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可运用政府购买和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依托当地发展相对成熟的养老业务经办系统完善服务网络,下沉业务;并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待条件成熟,建立劳动保障所,以基层自治组织为据点全面铺开。“德阳模式”便是保险业首次以政府采购服务模式办理新农保业务的典型代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