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了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为核心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保险制度。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中也出现了许多困难,其中最棘手的是收支失衡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首次出现赤字,基金缺口在全国已具有普遍性,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已达2.5万亿。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处于各地自行探索改革阶段,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基金结余日渐减少乃至无力支付养老金的风险更为突出。
对此,如不及时监控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则养老保险基金无力支付的风险事故可随时发生,将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本文拟用当阳市近十年来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索防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
一、当阳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基本情况
当阳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自1990年开展以来,其参保对象仅为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全民合同制工人。1991年后,按照国务院“三架马车,三池蓄水”(企业、事业、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的新要求。
当阳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其参保对象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全民合同制工人参保为主体,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全员养老保险统筹模式。
截止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649人,由社保支付养老待遇退休人员1798人,人月平养老待遇1400元,全额实现社会化发放。年征收养老保险基金约2000万元,年支出养老保险基金约2800万元,实现全额社会化发放;
现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589万元,基金预警为静态支付2.2个月。近年来,当阳市事业单位养老赡养率由4:1下降至2.2:1,基金收支缺口逐年加大,支付风险日益显现。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