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2008年我市制定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1+6’文件”,2011年出台了“孔雀计划”。“1+6”文件专门针对国内人才,“孔雀计划”针对海外人才。这两套文件,从实施效果来看,都相当不错。国内高层次人才分为四个等级,杰出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和后备级人才,现在深圳已经认定的人数超2000人。“孔雀计划”去年出台后,首批认定60个人,第二批目前也已经进行公示。
“孔雀计划”特别值得一提。海外人才进深,不是单一的有什么学历,有什么头衔,而是跟着项目,团队式发展。如光启研究院,开始引进的时候,主要是5个核心人物,这些人都是全球顶尖大学硕士以上的人才,更关键的是这些人手上有过硬的课题和项目,他们作为一个团队落户深圳,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迅速深化,并向应用转化。一方面,他们的技术逐渐成熟,专利申请量呈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人才团队也在迅速扩大,短短1年多的时间,该团队已达300多人,甚至有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的也来加盟。
晶报:两个政策对个人有什么实惠?
王敏:从综合力度上看,这两个文件在全国是领先的。个别城市在个人身上的奖励实惠高出我们。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政策是创新人才奖,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人税负的作用。现在前海在争取能否对人才的个人所得税进行百分百补贴,这个政策将极大地吸引人才来深。
晶报:深圳毗邻香港,在人才上可以优势互补。
王敏:香港的社会环境、产业环境,特别是税收优势,对人才有吸引力,值得我们学习,事实上我们也借鉴了不少好做法。香港集聚了很多人才,他们需要找项目、找事情做,深圳是非常好的市场。现在政策上有一些障碍,如在香港具备的高级专业资质,在深圳直接执业得不到允许。这个管理权限在国家层面。所以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在前海做试点,利用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优势,直接认可香港的职业资质,相信这样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深圳执业。
改革从公务员“开刀”效果好
晶报:事业单位改革深圳走在前列。
王敏:深圳2006年就开始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当年市属518家事业单位,28家回归行政、27家撤销、124家转企,力度在全国最大,起到了先行探路的作用。去年中共中央下发的有关文件,吸收了深圳的做法和经验。如公益类事业单位分类,一类是纯公益,如义务教育等;二类是公益性质但结合市场开发,如大学、医疗、一些和市场接轨的科研机构等;如果设第三类,一般是由政府主办但带有相当高市场开发经营色彩的公益单位,如各党政机关的培训中心、楼堂馆所等。深圳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就没有保留公益三类,政府可通过委托或购买的方式来实现这类服务。中央在最初的设计中是有保留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