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他走进病房,先观察一下房内病人的表情,然后问:"老乡,你是不是工伤?"如得回应,他就会深入了解其受伤情况,同时介绍相关维权知识,最后填写探访表。但很多人并不配合,有的怀疑其动机,有的则根本不愿与陌生人谈话。"这很正常,关键是你的态度要诚恳,也要表明你的立场,你是去帮他的,不是骗他。"
在记者跟访的一个多小时内,何晓波与另一个志愿者探访了10多位病人,其中6人是工伤,有4人愿意详聊,但只要1人愿意填写探访表。
探访后,何晓波和志愿者需要对探访情况进行整理,工伤探访表上有关行业、工伤种类等信息需要每月汇总分析。事实上,该组织已将2003年到2010年的1万多份探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五金和家具行业是工伤最频发的行业,分别占27.58%和16.21%;手外伤则是最大的工伤种类,占82.56%."这些结论对于政府完善工伤服务和制度都有好处。"
「困境及建议」有专业服务却没有足够资源来拓展
在何晓波帮助的工友中,最快维权的花了4个月,最慢的则花了3年,工人拖不起的现状让他感慨。"工伤探访实际上是把工伤维权问题解决在链条的最起端,对工伤者和整个社会稳定均有好处,值得全面推广。"他想在佛山乃至整个珠三角推广工伤探访项目,设想着以后有更多普通市民也参与其中,互爱互助,但却面临着多重困境。
首先是其身份的缺失,一个NGO组织如何取信于工人和医院?其次是其资金的匮乏,他从一些基金会申请的项目资金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预算。"算上车费、印刷费等成本,每月探访20天也至少需要4000元,我们很多志愿者都自掏腰包。"最后,该组织面临着人员紧缺,真正的社工只有何晓波一个,固定探访的志愿者不到10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