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识手册 | 社保查询 | 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 | 生育保险 | 工伤保险 | 失业保险 | 百家争鸣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社会保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揭开中国养老金背后五大猫腻 缴费率是美国2.7倍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刘植荣撰文认为,仅从中国劳动者的生理年龄上讲,推迟退休年龄是适宜,甚至是必要的。那么,养老金缺口真的存在吗?笔者推断,统计部门可能是玩了一个“瞒天过海”之术。

  近来,“延迟退休”的话题仍在持续发酵2012年9月26日,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理事长戴相龙在发展平台经济与促进区域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承认养老金有缺口,为了达到收支平衡,戴相龙说:“比如养老金交30年,就可以获得养老金了。那今后30年不行,可能要交35年。现在60岁退休了,将来可能63岁退休。”

  《北京晚报》2012年8月7日发文称:“目前,舆论几乎都呈一边倒的趋势,都对准了养老金。认为是因为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产生了巨大的空洞,无法正常运转,因此需要延长人们的缴费年限来填补这个大窟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等提出的研究报告称:“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中国银行研究员廖淑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到2033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黎建飞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52.8岁,而现在为73岁。这意味着当年确定的退休年龄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劳动者的平均预期寿命,而同样的年龄在今天却使还有若干年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资格。

  因此,仅从我国劳动者的生理年龄上讲,推迟退休年龄是适宜,甚至是必要的。那么,养老金缺口真的存在吗?

  1.“收支结余”无悬念

  由于无法得到养老保险基金完整的审计报告,我们只有从(以下简称“人社部”)每年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了解养老保险金的收支情况,但该报告数据质量极差,不少数据甚至不能自圆其说。

  例如,《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从业人员为77995万人,可在2010年的公报中却抹去了该数据,在2011年的公报中该数据又露面,却改为76420万人。从业人口由77995万减少到76420万,而公报却称每年的就业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对比前后数据就不难发现,

  其中确实存在“猫腻”了。

  笔者推断,统计部门可能是为了让数据“好看”些,就对每年统计的新增就业人口数据里注入一些“水分”。后来发现,这样一直向数据里“注水”,就会使从业人口超出中国总人口,于是,就玩了一个“瞒天过海”之术,让某一年的从业人口数据断裂,然后,从下一年开始,再从一个较小的数据逐年加起,继续向数据里“注水”,结果依然是“就业工作成绩喜人”。

  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养老保险征缴收入13956亿元,缴费职工21565万人,平均每个职工缴养老保险6472元。同年,有6826万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12765亿元,平均每人领取18701元,收支结余1191亿元。

  由此可知,抚养率(供养一个领养老金的人所需交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8701÷6472=2.9。也就是说,抚养率为2.9就能做到收支平衡,大于2.9则有结余,小于2.9就会出现亏空。

  从能获得数据的1992年至今,我国的抚养率一直高于2.9。但在2004年以前,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处于建立初期的调整阶段,很多退休老职工缴养老保险的年限短,确实出现过几年亏空,但由于每年政府对养老基金进行财政补贴,每年的总收入仍大于养老金的总支出。从2004年开始,养老金本身的收支一直有结余,2004年结余83亿元,2011年结余1191亿元,平均每年结余增幅为46.3%。

  2002年有11128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到2011年,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加到21565万人,平均每年增幅为7.6%。这期间,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从3608万人增加到6826万人,平均每年增幅为7.3%。如果未来缴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幅一直高于领养老金的人数增幅,就意味着养老金每年都能做到收支结余。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社会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