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人预期寿命的增长贡献了很大的份额。根据人口学家和医学专家的研究,婴儿出生后一个月内死亡人数占出生后12个月内死亡人数的30%-50%。计划生育政策大大降低了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其中不少是通过堕胎措施减少的生育率。这些被流产的胎儿不能计算进出生人口,也就减少了婴儿死亡率,延长了预期寿命。
“黑户”也在“拔高”预期寿命。有些想要男孩的家庭,如果第一胎生下的是女孩,则隐瞒不报户口,以期生育第二胎不遭惩罚。同样,为了避免惩罚,父母隐瞒超生子女不报户口。例如,2000年人口普查生育率为1.22,这一数值显然低于真实情况,说明瞒报、漏报现象严重。由于这些“黑户”自生自灭,没有官方数据记录,这就在统计中低估了婴儿死亡率,高估了预期寿命。
此外,避孕药具也延长了预期寿命。因为避孕药具的广泛使用导致怀孕几率降低,出生率下降,婴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相应延长。
除生育率外,战乱、瘟疫、饥荒等自然和人为灾害也会影响预期寿命。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一些疑难重病也能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全社会的抗灾、减灾能力也在加强,大规模非正常死亡现象发生的几率非常低,预期寿命必然就会延长。
而且,统计数据质量也会影响到预期寿命的表达。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0-4岁儿童死亡率为1.29‰,而世界人口寿命最长、富裕程度排在世界前列的日本这一数据是3.2‰,法国、德国和希腊均是4.1‰,澳大利亚是4.9‰,英国是5.4‰,加拿大是5.9‰,美国是7.5‰。
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根据各国儿童死亡率经验值和我国不同时期的数据,用加权样条平滑法估算出我国2010年0-4岁儿童死亡率为18.4‰。再比如,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零岁婴儿死亡率为26.9‰,而到2010年的人口普查,零岁婴儿死亡率竟降到3.82‰,十年内降幅如此之大,根本无法做出合理解释。
所以,简单地说“中国人的寿命从建国初期的53岁延长到现在的73岁”会误导养老政策的制定,即便按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也仅有70岁。预期寿命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生育率的降低,如果只考察成年人的寿命,预期寿命的增长非常有限,绝对达不到20岁。读者可以从自己家庭过去几代人的寿命验证这一结论。
5.主要问题仍是“双轨制”
通过上文的论证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以“养老基金亏空”和“中国人寿命增长”为由提出延长退休的政策,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那么,中国养老制度有没有问题呢?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养老制度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但不是退休年龄问题,而是“双轨制”。
《人民日报》2012年8月2日刊文称,实施差别化退休就怕“差出不公”,如果养老保险“双轨制”不及时加以妥善解决,任何有关退休年龄调整的风吹草动,都会招致更大的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呼吁延迟退休者,都是不缴养老保险的官员和专家,有的专家甚至极力为“双轨制”辩护,称“双轨制”合理。例如,有专家提出:“双轨制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机关事业单位不像企业有市场营收,自负盈亏,而是公益性质,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也有官员、专家称,延迟退休年龄,是替国家着想,给国家减轻负担。有学者讲道:“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我国养老金每年增加40亿、减支160亿元……多收5年,少付5年,这一进一出给国家减少了多少养老压力?”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