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在今年两会中的一次吐槽又被媒体热炒。
他发出一声叹息:中石化系统30万名下岗职工“活不下去了”。
13年前,2001年前后,中石化进行减员增效、改制分流,有30万名职工与企业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据傅成玉介绍,当时实行的是买断工龄:根据工龄、级别,中石化给了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一次性补偿,费用在8万~11万元之间。
然而,“按一个月3000元,(补偿费)3年就可以花完”。据媒体调查,8万~11万元的补偿金,仅是这些活不下去的人的“上限”,河南原县级石油公司协解人员的补偿金大部分不超过2万元。
“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情况发展好了,但是我们今天不该忘记这一群人,更不应该让他们单独承受改革的成本。”傅成玉说。
对于去年上缴税收3218亿元,一天给国家缴税8.8个亿的中石化来说,这个悲催的现实无疑暴露出表面光鲜、盈利惊人的央企的另一面。
作为地位显赫、效益卓著的央企掌门人,傅成玉能心系自己企业下岗职工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然而暴露的问题值得认真探究。
下岗工人在改革开放的中期出现,高峰期是1998年至2001年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时期。其间,每年下岗工人人数都维持在700万~900万之间。买断工龄成了一种普遍采用的做法,即使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被买断工龄的下岗工人占总数的80%。
伴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扬,这笔补偿金根本无法维持职工太久正常生活。其中年轻一些的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下,普遍走向创业和再就业的道路——到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实施了两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共有2000多万人参加了再就业培训,168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