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统账结合制度的思路主张维持统账结合模式,但通过降低缴费率和替代率来缩小统筹账户的规模,同时扩大个人账户的规模,并降低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总缴费率,另外改革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待遇计发方法。
而基于供款基准制的完全个人账户的思路则认为,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打破大锅饭。供款基准制是建立在个人账户基础上的,由于个人账户产权界定清晰,能够调动人们进行积累和劳动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在养老保障体制中引入激励机制。
对于此种思路,执笔人白重恩说,完全个人账户仍然可以有再分配功能。报告提出,可借鉴美国劳动所得税收抵免(EITC)计划的思路,分段对一定限额之下的职工缴费给予补贴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养老金完全按当时个人账户积累资金额计发。对缴费的补助可以用国有股份和收益,也可来自公共财政预算。
报告分析提出,做实个人账户方案产权更为清晰,而且赋予了居民对养老金账户投资更大的选择权,同时在防范财政风险和完善资本市场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鼓励地方探索“个性方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别很大。报告提出在养老保障改革方面应当尝试适当放权,鼓励地方探索社保体制改革最优路径。
“考虑到各方意见分歧和最优方案选择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养老保障改革的方案选择要充分考虑下一步改革的复杂性、历史沿革、地方积极性、地区间竞争等因素,中央不必一刀切,应允许地方选择不同方案进行探索。”报告说。
目前,对适当放权、允许地方探索社保模式的普遍质疑就是不利于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对此,报告认为,从欧盟的经验来看,只要制度安排得当,劳动力的流动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要我们从中央层面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管理信息平台,在地方做出制度上的合理安排,应该能够保证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报告中提到。
课题组成员介绍,放权地方的方式不仅能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还能对一些存在分歧的改革领域起到很好的探索作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