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计划经济的失业统计指标已丧失了应有的宏观决策价值
全球金融危机之际,有关反映宏观经济变动,特别是反映就业和失业形势的宏观指标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于登记失业率测量和统计的范围有限,2009年的公布数为4.2%,导致大家对其产生了大量的疑问。
另一方面,国内外一些机构发布了不同统计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底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攀升到了9.4%,学界还有“2009年中国失业率是14.2%”,“实际失业率已达到33%以上”等相差巨大的数字,其科学性引发了广泛争议。
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国劳动力市场较之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慢,客观上,反映就业和失业状况的测量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也相对滞后。当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应加大研究工作力度,尽快建立更好反映宏观劳动力市场的“晴雨表”指标,以对宏观经济决策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
登记失业率存在天然局限
失业率数据为何相差如此之大?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我国目前公布的唯一失业率指标,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登记失业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初称之为待业登记,1994年更名为失业登记。应当说,我国劳动力市场测量和统计的背景是计划经济,其目标与现在面向劳动力市场的测量和统计本身要求并不一致。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招工、商品粮和户籍管理,即三位一体的城乡隔离制度。因此,一直以来,失业登记是直接为劳动力的安置和分配工作岗位服务的。尽管后来转变为开展就业培训,以及发放失业保险金服务等职能,但它作为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失业形势判断的功能有其局限,并且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这项指标的缺陷是,仅以城镇户籍人口为统计对象,对统计的年龄过窄(严格意义上讲,劳动力年龄只有下限,而无上限),局限于行政登记行为,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测量漏洞等。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变,登记失业率的缺陷越来越显著,其结果是不能反映我国目前的整体失业状况,作为宏观劳动力市场形势判断而言,其效能大大下降。
理论上讲,如果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群范围扩大的话,登记失业率也可能逼近真实,但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发达,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发达的情况下,客观上很难做到。
另一方面,登记失业率也并不需要“废除”。登记失业率作为测量目前领取失业救济金人群的一个数量指标,也有着它独特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性质和意义。即使在美国,也公布领取失业保险者的数量和比例。因此,即使未来调查失业率公布和出台,在调查失业统计和公布的基础上,也需要继续完善登记失业率,严格意义上讲,二者含义和作用有着较大的不同,都有着存在的价值。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