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失业测量“敏感度”
为了更准确反映社会的就业情况,专家学者们呼吁尽快公布调查失业率。
从目前中国国情来看,失业率指标的核心在于其“敏感度”,即失业率的测量和统计应当能够及时反映失业状况的变化。失业率测量类似于对人体测量的温度计。温度计的刻度是否随着人体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关键。设想一下,如果温度计不灵,发高烧时还显示37度,那肯定就误事了。目前公布的登记失业率就有类似的问题。
去年下半年,金融海啸袭来,沿海许多制造业企业关闭,甚至最后几千万农民工都面临失业,但从登记失业率看,根本就得不出问题严重性的结论,结果造成了如下不太正常的现象:在发达国家,通常是,决策者借助包括失业率数据在内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来判断和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则是,相关部门为了解真实情况,都不得不跑到广东东莞等地去实地考察。这说明我们的宏观失业指标丧失了应有的宏观决策价值。
应当承认在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经济并存,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立一个被大家公认的客观和灵敏度较高的失业率测量指标,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尤其是“敏感度”和原因解读这两点。
如前所述,我们需要能反映人体正常温度变化的温度计,因此,失业率统计的敏感度比统计本身更加重要。当然,不计成本,把统计数据搞得非常敏感也意义不大,犹如跑马拉松用秒表计时。敏感度的设计,要根据测量目标的要求。至于失业率的绝对值是高是低,就敏感度而言,其重要性小一些。
另外,一旦公布调查失业率,还要重分析和解读。劳动力市场的管道循环原理告诉我们,我们不仅关注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三者存量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其流量的变动。比如,这季度比上季度失业率升高了,可能是失业人数增加了,也可能是因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多了。失业率高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通常各国的失业率有很大的不同,很难进行比较。比如德国失业率比美国高,是因为失业保险水平较高,影响到个人工作搜寻中的保留工资水平。如果上班800欧元,而失业保险有600欧元,这等于说200元是其工作收入,那很多人就可能不工作了。
在中国,我们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不工作就不能维持生存,因此,按照国际劳工组织参考期从事一个小时的工作,即认定为就业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实际的失业率肯定是非常低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就业就比德国好,特别是从就业质量的角度看。我们的问题是,尽管就业率很高,或者说失业率很低,但就业不足,即工时少,就业不稳定,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工作中的穷人大量存在的问题很突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