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市郊的一位郝阿姨说:“只要是政策允许,我们也会给父母交钱的,作为子女的我们现在是有条件去交了,到时候我们可以减去很大一部分负担,老人们是最苦的,辛辛苦苦地把我们养大,劳累了一辈子,现在他们老了给他们一定的保障是我们做子女的责任。
(二)孝文化的没落使“养儿能防老”的传统遭遇尴尬
临沂市兰山区一个刚刚进行完“村改居”的陈爷爷今年70岁,旧村改造过程中,她和老伴分到了一套90平方米的两居室房子,陈爷爷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改造前住的是70年代的旧平房,陈奶奶说,她有三个儿子和一个闺女,但是他们都在外面做生意,很少回家,现在她们老两口住这么大房子挺好,孙子、孙女有空就会来家玩。
这是中国这个文明国度的尴尬,作为父母在自己年老时不能如愿以偿地和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作为孩子则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得更自由,更舒服。
也希望能够单独住,只有在需要父母帮忙看孩子或者是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有人看家的时候才把他们接过来和自己一起住。
孝文化是农村养老的文化根源,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观念逐步发生了变化,“孝”的文化基础也发生了动摇,家庭养老所依赖的孝心即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变为父母关心和回报式的“爱”,即由绝对服从变为平等对话。
老年人在传统家庭中的强势地位也发生变化,他们已不再是一家之主,而且养老资源要依靠子女来提供。
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越来越不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来维持传统的农业生产,且大多数年轻人也逐渐远离了农业,因而传统社会中老年人作为资本的农业生产经验也不如在传统农业中显得重要。
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就出现了部分孩子不愿养父母,甚至还把父母当成累赘,得病不好好给看,能拖就拖。
不少上了年纪的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才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
笔者采访的一些农民表示,像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并不稀奇”,有很多事情甚至比这还要离谱。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