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交钱缴养老金,到头来却没有“不交钱”的机关人拿得多,这是很多老百姓直观的不满。他们不理解在制度设计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倾斜。但是,享受双轨制好处的机关人并不希望改变现状。
有文章分析说,从全球看,一国之内不同人群、行业间存在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是正常的,许多发达国家也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关键在于所有模式的执行效果应该是基本公平、公正的,保障全社会每一个公民老年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尤其是各类生活困难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看来,双轨制造成的差别确实过大,有失公平。
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双轨,是由于前者的养老金由职工个人和企业承担,属于“缴费型”,后者的养老金由财政同一支付,属于“福利型”,这就造成前者水平低而且不稳定,后者则旱涝保收,基数较高。
这种分野,导致不同人群之间因养老金差距而产生人格差异,影响了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公务员成为年轻人趋之如鹜的目标,产业工人和个体创业者、农民,则自愧弗如,社会心理脆弱。
由于向往稳定的养老保障,仅有1.2%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农民设计养老保险这一制度初衷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让每个人生活得踏实,是制定和实施老年社会福利政策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
退休之后,无论是企业职工还是机关单位人员,都已经变成了“社会人”。
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养老金是社会对劳动者的“反哺”,是一种统筹性的社会福利,无关这个人工作时的身份、体制、工龄、工资水平和企业状况等差别标签。所以,“养老金双轨制”最终走向“并轨”,应该是大势所趋。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