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困境早已浮出水面——多数厂办大集体企业长期停产,拖欠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费、医疗费。
吉化集体企业正转型石油化工:15年阵痛只为“活出个模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一些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了一批劳动服务公司或其他形式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即厂办大集体企业,并被政府誉为“中国就业蓄水池”。
现实是,这一历史印记明显的特殊企业群体,随后成为改革的“三不管地区”。用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的话说,“过去在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只有一个人兼管厂办集体经济,相当于半个人在管理。”
现实的困境早已浮出水面——多数厂办大集体企业长期停产,拖欠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费、医疗费。
2005年11月6日,财政部、国资委、劳动保障部、振兴东北办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推进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时隔6年,被称为国企改革“最后堡垒”的厂办大集体改革推向全国。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改革细节浮出水面。
5月中旬,早报记者分赴东北、北京、湖北三地进行了为期近两周的样本调查,试图一窥这一长期被遗忘的角落。
曾被誉为“中国就业蓄水池”的厂办大集体企业,如今已被称为国企改革的“最后堡垒”。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