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以后,政策开始调整,这一年厂办集体企业开始缴税。同时国企也开始调整,更加注重盈利和效益,对厂办集体企业不再一味地让利。这样,厂办集体企业就陷入了困境。而北方化工总公司,1998年亏损5000万元,职工工资几乎不能全部兑现。
1998年,改革调整期
从表面看,厂办集体企业是因为失去了政府和国企的支持才陷入困境的,但是真正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厂办集体企业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管理粗放,这才是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从企业自身发展来讲,靠免税和国企让利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方式。
“所以厂办集体企业一到市场之后,弊端就显现出来,人员冗余、技术落后、成本较高,所以发展就很慢。因此,当时大部分厂办集体企业都活得很艰难。”吴润说。
1998年,厂办集体企业进入改革调整期。厂办集体企业员工此时人心惶惶,“铁饭碗”已经不好端了,很多员工主动辞职,有的员工只能按照国家政策买断下岗,甚至有些企业就此解散倒闭了。
当时北方化工总公司下面的厂办集体企业实行一厂一策的办法,规定所有的小厂自筹资金,筹多少钱办多少事,企业给予经营自主权。如果筹不来资金,就关门了事,当时北方化工共关掉18个工厂,减员2.8万人。
此外,为提高企业竞争力,集体企业也开始尝试学习正规企业的发展模式。首先是剥离辅业,再挣钱的辅业也要剥离,让辅业管理者承包,设备和员工全归他支配,并在几年之内不用上交任何管理费,如果有条件,甚至可以将企业卖给管理者,回笼一部分资金对主业扩产。
北方化工总公司的主业也是以化工为主,“主办单位干什么我们也就干什么,除了化工,还有印刷、建材、服装制品等。但是目前,我们正在改变产业结构,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工转型,为此我们把七八十套煤化工的设备都淘汰了。”吴润告诉早报记者。
5月20日中午,北方化工总公司下属龙江净水剂厂内走出一群下班工人,一位女工告诉早报记者,2000年时,厂里的效益最不景气,工资每月只有三四百元。当时厂里买断了不少工人,职工数从原来的1500多人降到现在的400多人。从2006年开始,效益变好,像她这样有着20年工龄的一线工人,每月的工资能有近2000元,总的说来还行,不过跟吉化集团的国有职工相比,收入还是差了不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