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瑞典的养老金体系可能是追求的典范,但中国要在中短期内达到此种状态仍不可行。在中国进行养老金体系全面改革之际,作为人均GDP依然很低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也许与智利这样的国家有更多共同之处。与中国类似,智利也属于新兴经济体,也面临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收入不平等的类似问题。
智利于上世纪80年代对其养老金体系进行彻底的全面改革,从公共固定收益金体系转向私有固定供款体系。这是必然的,因为当时公共体系覆盖范围广泛,并且是固定收益金,但供款极低,工人只缴纳法定最低金额,并逃避支付。核心问题是,收到的养老金收益金与供款的相关性很小,因此缺乏供款的积极性。目前中国面临类似的问题,即供款低和人口老龄化。
智利对其养老金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之后,成为世界上私有化程度最高的养老金体系之一。智利所创建的体系主要以个人私有账户为基础,由20个指定的养老金基金管理人(支柱1b)进行管理。只有少量基础团结养老金(支柱0)资金来自全民税收,从而为65岁以上的部分人群提供基本养老金(132美元);2008年以前,政府养老金的覆盖率仅为40%。为养老金体系供款的法定要求设置较低,个人在资产配置、投资数量以及退休年龄方面被赋予很高的灵活性。
中国在智利养老金问题上所要汲取的主要经验经验是,从公共体系向私有体系的过渡过程。通过向固定供款体系的转变,智利成功鼓励个人为自身退休而储蓄,不过养老金体系改革是一个政治性较为突出的问题,如果人们认为变革有损于自身福祉,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
智利管理养老金体系改革的手段巧妙,让目前处于旧体系下的工人选择留在旧体系下还是转向新体系,但对职工总数中的新进入者则强制其加入新体系。它通过降低新体系法定最低供款额的方式鼓励工人转向新体系,此举成就斐然;90%的工人转投新计划。
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智利的养老金基金规模约为1100亿美元(占GDP的67.2%),其中1060亿美元资产由普通民众所拥有的账户进行投资,公共储备基金中只有34亿美元。这是全世界私有化倾向最强的养老金体系之一。
智利养老金体系突出的私有性质即是其最大优点,也是其最大缺点。养老金体系的私有性质减少了政府负担,解决了激励问题,并且由于竞相争夺账户,资产管理人之间的竞争提高了效率。但是让养老金体系的私有化程度太高,并为个人提供太多的灵活性,导致风险水平上升人口保障网络不够充分。个人缺少投资方式或足够的远见为退休储蓄,将使其自身的养老金体系供款不足,因此退休时缺少必要的养老金付款;替换率仅为中值收入者薪酬的44.9%。投资选择欠佳也增加了价值严重亏损的风险。智利体系最大的缺点是灵活性和自由度过高;个人很大一部分受个人意愿所进行投资,而他们常常因此在投资过程中受到损失。
胡一帆现任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来源:财经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