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总费率在28%,在国际上实属“高水平”,甚至高于发展中国家智利20%的缴费标准。由于费率过高,大量收入低下的灵活就业人员无法进入保障体系,企业也因此背负极高福利负担。有限的参保面,又将反过来威胁现收现付制度的可持续性。
但由于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单一,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层次的保障发展滞后,要保障退休一代的基本生活水平,保费一直缺乏下调空间。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认为,养老保险的统筹基金部分,可考虑降低其强制缴费率,如降低到工资总额的12%左右。这样城镇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才能切实扩大覆盖面,尤其是扩大对农民工和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覆盖,才能提高统筹基金缴费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率(支持比)和降低基金的支付压力,并为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留出空间。
辽宁省社科院学者王慧娟建议将此种“全覆盖、低费率”的模式向社保税转型,既降低管理成本、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又有利于社会财富再分配,并培养纳税人意识。
清华大学学者杨燕绥同样支持“费改税”,并提出合理的税率水平应在8%到10%。在她看来,通过税收建立基金现收现付,制度上清晰明了。
刘海宁亦认为“费改税”在理论上是理想模式。它可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的征缴率;可以进一步推动国民年金制度的建立;同时还可以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留有余地,提高最终的保障标准。
但从实践上看,刘海宁认为由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较大,“费改税”不仅可能引发资金的逆向流动,而且,鉴于税收的刚性,当前不少企业难以承担。
方案四:个人账户市场化运营
背景: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统账结合”的模式。企业按上月工资总额20%缴费的部分进入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个人按工资额度8%缴费的部分则进入个人账户,进行长期积累,通过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满足未来发放。但由于制度建立之初,地方政府为了确保当期统筹基金发放,普遍挪用个人账户,由此形成个人账户空账。自2001年起,13省市试点做实个人账户,因地方财政补贴压力巨大,试点困难重重,至今账户中实有资金2703亿元。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市场化运营,而是用于存银行、买国债,收益率难敌通胀风险。
当前,养老金入市已成普遍共识。但投资运营是否要以做实个人账户为前提,投资模式及渠道具体为何仍有争议,相应的投资运营办法至今尚未出台。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