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确立总体目标和路线图,可以避免制度之间的重复、矛盾与浪费
记者:有人称,养老金制度设计是一项相当专业的工作。但在去年的三场大讨论中,参与者可远不止于专业人士。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利益感受出发来发表意见。同时,中央政府对于养老金制度改革这样一项密切关系民生的大事,也是基本采取了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再行推开的策略态度。进一步深化养老金制度改革,您认为,如何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中找到平衡?
郑秉文:现在社会舆论关注养老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恰好这些问题在去年比较集中地提了出来。二是养老金问题的确越来越敏感了。因为我国养老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它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其中涉及社会分配差距的一些问题,部分舆论还带有群起而攻之的性质,如企业与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存有差距等就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的话题其实跟普通百姓并没有直接关系,如制度的隐性债务、保值增值方式等,但也由此变得“敏感”了起来。
三是人们更多关心与个人具体利益相关的内容,而较少关心养老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其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深层关系。例如,美国75岁的老年人中有7%仍在工作,人数高达130万;到2020年,这个人数比例将升到10%。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10年,有31.5%的65岁―69岁美国人仍然在工作,在1990年这个数字是21%;2010年,70岁―74岁的美国人有18%在工作,而1990年仅是7%。对此应者寥寥。但我的另一条微博,南京从今年1月开始取消全部公费医疗,机关事业单位全部加入职工医保,则有大量的支持声音。这种反差说明,大家还是比较关心具体的与个人利益取向较为一致的内容,与个人利益取向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内容就没人关心了。
养老金制度设计的确有很强的专业性。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各级地方领导在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最懂经济、最好学的,但还是有两件事容易搞不清,一是金融,一是社保。但同时养老金制度也是一个民生工程。在国外,可以常常看到因为设计问题,养老金制度没能成为稳定器,反而成为一个“火药桶”,引发社会动荡。可见,养老金制度设计既是科学问题,又是民生问题,既是专业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其科学设计的部分做得好,其民生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好。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