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年1月起,北京市将在50家三级医院和11家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已经推行的“医联码”进行患者门急诊基本信息的采集工作,由此北京市在执行新医改方案提出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包括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相关要求的执行工作上拥有了完美的基础架构。
今年6月29日,北京市卫生局宣布将在全市所有50家三级医院和11家区县中心医院向非医保患者发放“医联码”,从9月份开始,全市目前有14家医院已经开始试发行。
当时外界对这组条形码的理解有很多困惑:首先疑惑在“医联码”的作用仅仅是患者在A医院录入基本信息后避免在其他医院就诊时的二次录入,没有其他增值的功能。
并且,在记者的调查中了解到,直至现在有些医院对“医联码”的抵触情绪仍很明显,原因在于北京很多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非常先进,其中都已经应用就诊卡来弥补国家没有统一电子病历卡的空白,并已形成巨大的规模——发卡量达一两百万的医院不在少数。
而且,医院觉得“医联码”和本医院的就诊卡区别不大,又没有档案的功能,应用的时候还需要人力来粘贴。又要和每个患者解释,不但劳力劳神,还会影响自身就诊卡的应用。
就此《中国信息化》采访了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对“医联码”试行过程与启动准备进行一次彻底的剖析。
为长远着想
据了解,北京大部分三级医院的非医保患者包括公费医疗,新农合,外地来京人员等,大概占总就诊患者的40%甚至50%。
王晖对《中国信息化》表示,“区域协同医疗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以人为中心,患者或居民的统一标识是最基本的问题。
当前北京市发行的社保卡不覆盖来本医院就诊的非医保人群,医院要掌握来本院的全部就诊人群信息,都分别发了各自医院的就诊卡,统一患者标识的关键是处理好区域全局标识与医疗机构内部标识的关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