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保险模式。以德国为代表,法国、日本、韩国等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保障方式,其基本理念是社会成员团结互助。德国法定医疗保险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是德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由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政府适当补贴,同时覆盖参保人员无收入家属。私人保险约覆盖10%的高收入人群。从筹资额来看,法定保险占77.4%,私人保险占8.4%,其余来自税收和个人自付。社会保险通过社会共济方式化解经济风险,能够形成稳定的资金筹集机制、费用分担机制和第三方付费的医疗服务制约机制,成为多数国家的选择。全世界建立了医保制度的136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05个国家(地区)以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其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捷克等部分转型国家也由原来的国家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为社会保险模式。其不足是随着医疗成本上涨,保费随之持续上涨。总体特点:不难但有点贵。
(三)商业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体现自由主义理念下的制度安排。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由政府计划和私人计划两部分组成。政府保障计划约覆盖25%的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儿童和贫困人口;私人保险计划覆盖60%的人群,主要是雇主以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政府承担有限责任,不足之处是由于商业保险具有强烈的营利动机,造成医疗费用昂贵。2007年美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16%,人均卫生费用7290美元,为全球最高,但仍有4500万美国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而且人均期望寿命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美国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贵而不难。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多任美国总统都曾把医疗保障作为竞选演讲中的亮点,信誓旦旦要实现全民医保,但除了罗斯福颁布了《社会保障法》,使老人、儿童有了基本保障之外,其他人都以失败告终。今年3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医改法案,计划今后10年投入9400亿美元,将3200万人纳入医保体系,将医保覆盖率从85%提高到95%,接近全民医保,被称为美国医保“百年梦想成真”。但该法案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严酷的政治角力和各方利益群体的缠斗,最终是奥巴马作了重大让步(比如完全放弃了“公共选择”)才勉强通过。而美国社会各界对医改法案褒贬不一,已有多个共和党执政州宣布抵制;因此,其前景尚待观察,其成败将对美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提醒我们: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刚性特征,既得利益群体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十分困难。
国际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立足国情确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迄今为止,没有公认完美的医保制度,每种制度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各国选择医疗保障制度都是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状况、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照搬别国经验。二是单一制度难以覆盖全体人群,多采用混合模式实现医疗保障的全面覆盖,注重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如德国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但也有10%左右人群以商业保险解决医疗保障问题。三是共同方向是覆盖全体国民。医疗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基本都是从就业人群起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相应制度和政策,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并逐步对制度进行整合,形成主体制度和多层次保障体系。如德国1883年医疗保险制度立法后,医疗保险的总人口覆盖率从实施前的5%上升至10%,1930年约为50%,1950年约为70%,1975年90%以上的人口进行了法定健康保险登记,其余10%的人口多由私人保险或其他健康保险覆盖。四是政府投入的资金供需方兼顾,既有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支持,也考虑对个人参保的补助。五是制度模式基本稳定,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基本社会政策,涉及公民对今后的预期,多数国家做到了制度相对稳定、方向明确,朝令夕改将使人民缺乏对制度的基本信任。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