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目前多个区县公费改医保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包括与财政沟通资金到位、核定各单位和人员身份、医疗费支出水平测算等。其中,难度最大的是资金测算环节,区县医保部门将通过公费和医保新旧两种政策来对比测算近两三年的报销数据,尽量准确的确定筹集资金标准和公务员医疗补助标准。大体来说,远郊区县财政投入比较多,有的城区财政压力甚至是减轻的。另外一个难点集中在对参保人员的核定上,绝大多数区县都涉及几百个单位几万人,需要逐人采集基本信息,并选择个人定点医院,为发放社保卡做准备。
解读:
医改方案中将区县公费医疗人员全部纳入医保,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就医不方便和个人垫付医疗费用;二是各区县间公费医疗人员待遇差距。
亮点一:
可自选定点医院持卡就医
改革后,门诊按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报销,个人可从全市1800家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5家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其中A类、专科、中医医院免选),费用随时申报,异地随机就医。而改革前,多数区县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在职职工只能选1家医院,退休者也只能选2家医院,就医局限比较大。特别是对退休职工,避免了因离指定医院较远而被迫“长途跋涉”。
此外,纳入医保的区县公费医疗人员将与企业职工一样,享受持卡就医,个人无须垫付医疗费,也就不存在报销问题。而现在某些区县公费医疗待遇者,占用个人资金问题仍然存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