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个感冒上百元、割个阑尾上千元、住次医院上万元……“看病贵”是多年来百姓一直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这次北京新医改草案着力破解的难题。
“减轻市民就医负担,是北京新医改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说。
去年,国家新医改方案公布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很快成立了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和主管卫生的副市长挂帅,协调推进北京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市发改委、市编办、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药监局、市政府研究室和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纷纷抽调骨干,组成市医改办。
虽然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确定的三年重点任务,本市已部分提前完成,有的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群众看病还多有不便。改革错综复杂,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利益方的不同诉求。百姓就医难,难在哪儿?看病贵,症结何在?医务人员是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西城区二龙路街道,医改小组工作人员和普通市民代表进行过一次座谈,大爷大妈们抢着发言,谈到社区已经开展起来的慢性病管理方式,大家交口称赞,并形象地将社区医生称为他们的“健康守门人”。医改小组认真记下大家的意见。如今,我们在草案中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发挥社区健康守门人作用”。今后,北京市还将出台具体举措予以推进。
北京市专门成立了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单位的16位专家,直接参与方案的起草研究工作。
东城区建设的社区医药平台,人民医院和西城社区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来自基层的成功经验,被医改方案吸纳;全国各地的经验,也被医改方案借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