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参保患者的用药选择性逐步增大、费用负担逐步减轻,但是调研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问题一:
0.18元/支的注射剂常年缺乏
“医保药品目录中,有价格仅为0.18元/支的注射剂,但常年缺乏。”在对医疗机构的调研中,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部分价低质优的经典型基本药物常常处于缺乏的状态。而原因就是此类药品利润极低,医药企业不愿生产。
据介绍,2011年,“救命药”鱼精蛋白紧缺,鱼精蛋白价格低廉,但没有可替代药品,缺货原因是此药的原料价格上涨,但是国家对其药品价格仍然严格控制,医药企业利润过低,停止供货。
“对部分低价、经典型药品可探讨增加其利润,鼓励企业生产、鼓励医院使用。”调查人员说。
问题二:
成本只有几分钱的药剂没进目录
调研人员发现,列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分类存在不足。部分价格低、临床使用广泛的药品,被划分在乙类,而一些价格较高的药物却归于甲类。比如,同是止血类药物,有价格分别为1.73元、5元的注射液使用率很高,但属于乙类药,患者使用时部分费用需要自己承担;而价格为38.2元的注射液,则属于甲类药品。“这种现象与甲、乙药品分类原则相违背。建议将临床常用必需、治疗效果好、价格适中的乙类药品引入住院统筹报销范畴。”
此外,还有部分使用率高的药物不在《目录》内。“比如某种强心药、某种营养心肌药物,平时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率非常高,但是并不在医保《目录》内,”冷明祥介绍说,患者需要自费用药,影响了参保患者的利益。
“很多维生素片、药剂都非常便宜,成本只要几毛甚至几分钱,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它却不在目录范围内。”课题成员张明敏说。“但是一些非常昂贵的药品却出现在了目录之中。这就使得患者必须选择贵重药品,从而让商家有利可图。”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