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陈清华今年特别关注养老。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社会保障所取得的成就之一是推进了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这一年中,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基本确立,新农保和城居保合二为一,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也取得新进展,出台了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的相关税收政策。
更重要的一点是,人社部启动了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研究。
去年10月,人社部养老司召集7家国内外学术机构及专家召开顶层设计闭门会议。这曾引发诸多猜想,甚至外界一度预测人社部会在今年两会之前拿出一个方案雏形。
然而,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方案仍在“难产”中。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各个课题组给出的方案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识,即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手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很难走过2022年。
“养老金制度存在潜在危机之时,政府暗暗着急却不愿意坦承,我们也很难了解真实数据,一旦危机到了顶端,养老金难以支付,再想改就晚了。”陈清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退休洪峰与收支缺口
为了写提案,曾担任过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的陈清华,特地了解他所在的江西省的养老金数据。结果让他有些吃惊——江西省养老基金的缺口从2005年的6.06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26.7亿元。
虽然,人社部多次以养老保险基金有越来越大的当期结余和累计结余,来否认近期存在“收不抵支”的问题,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仍然在县市一级,东部发达省份的结余并不能用来弥补中西部省份的缺口。
陈清华说,江西省的情况,在中西部省份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老龄化,这些省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从去年开始,中国迎来了1963年生育高峰导致的女性退休高峰(50岁),各地经办机构已经或多或少感觉到突如其来的支出压力。从那一年开始,中国在之后的七八年间年均人口增长高达28%以上。
一波一波袭来的退休洪峰,考验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各级财政的承受力。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应当早有准备,政府的动作已经晚了,要吃下这个苦果,制度赡养比将进一步恶化。改革不能再等,养老金必须尽快向着公平、持续、可流动的方向转型。”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