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痛批“野蛮收购”,这番话立刻让周末的金融圈陷入了“躁动”。虽然并未明指哪类资金,但是不少市场人士仍然将“矛头”对准保险资金。
诚然,“宝万之争”、安邦屡次举牌、恒大“快进快出”,一系列的险企举牌事件使得保险资金成为了“搅动”资本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关于险资举牌,市场上一直存在各种声音,有赞成者认为这是市场行为、有质疑者认为险资是“野蛮人”,被举牌的上市公司也有的欢迎有的担心。
尽管出现过一些具有争议的事件,不过从整体的保险资金举牌行为逻辑来看,这是在现今投资环境下的必然结果,也已经成为了资产荒下的“新常态”。而对于一些“风险聚集地”,从近日保监会一系列领导的发言可以预见,新一轮监管规则呼之欲出。
举牌成“新常态”
“两三年前,保险资金举牌的很少。然而现在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增加权益类投资就成了很多保险公司必然的选择。”一名保险资管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从投资环境上来分析,在低利率叠加资产荒的环境下,无论是传统的债券和定期存款,还是债权计划、信托产品、理财产品等非标资产,都难免产生收益率的下降。固定收益资产收益率普遍性下滑而优质资产又难寻的情况下,险企进行权益类投资无可厚非。
而从财务数据角度来说,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长期股权投资的记账会带来益处,另一方面大量投资蓝筹股以及进入长期股权投资在“偿二代”框架下更加节省资本消耗。
一名注册会计师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目前财务会计准则,当持股比例高于20%时通常会被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可以实现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入账。这样既可以规避股票价格波动对账面资产的影响,又可分享上市公司的净利润。
同时,在“偿二代”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股票的风险因子分别为0.31、0.41及0.48。而一旦被分类为长期股权投资,该风险因子进一步降低,联营合营企业为0.15,子公司更是只有0.1。风险因子的降低意味着最低资本要求的降低,也就意味着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