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信息不对称,在银保渠道的销售误导中,银行的信誉度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针对银保渠道的投诉中,业务员多是利用消费者对银行的信任,用“存款送保障”、“储蓄加免费保障”、“高分红高收益”的形式误导消费者。业内人士分析,误导销售屡罚屡犯,银保产品的“隐形”激励制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很多银行原则上不鼓励银行工作人员推销保险产品,但工作人员对保险推销仍很有动力。事实上,除了保险公司支付给银行“走大账”的手续费之外,在部分银行中,银行工作人员还会得到保险公司的提成,比例在5%左右。
与银保渠道相比,个险渠道销售误导则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人士指出,我国300多万游离在保险公司的“正规军”之外的保险营销员队伍,这部分营销员佣金制度以展业绩效为基础,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首期佣金高、续期佣金低的制度引导下,保险销售人员重视拓展新业务,而对退保率、保单失效等问题关注甚少,很大程度上诱发了片面追求保费收入、销售误导等短期行为。
消费者需对自己的保单负责
销售误导频发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危及行业的长远发展。对此,监管层近期动作频频,研究并部署销售误导专项治理工作用,提出3到5年的时间让治理销售误导取得明显成效。保监会近日发布的《关于人身保险业综合治理销售误导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切实做好风险提示工作,强化高管人员责任,完善保险公司内控,加大对高管人员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尽管监管层已经对销售误导已经推出了严格的整顿措施,但分析人士指出,对消费者而言,要想避免销售误导,最重要的仍是对自己的保单负责。口碑理财网分析师李彦鹏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消费者在购买保险前应首先认清销售人员的身份资质,要求其出示工作证件,并应当仔细了解产品性质和条款约定,不盲目不冲动,不偏信营销人员的口头承诺。最后,李彦鹏提醒消费者,保险产品都有10天的犹豫期,消费者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在此期间,只要对保险合同有任何不满意都可以提出退保,保险公司应当全额退还保费。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