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端端的去银行存定期,没想到变成买了一份保险。”62岁的许奶奶向理财周报记者投诉。为什么定期存款变成了保单?问题出在哪里?消费者要怎样才能避免落入类似的销售圈套?带着这些问题,理财周报记者展开了调查。销售员将“保险”说成“定期存款”
许奶奶告诉理财周报记者,2006年5月的一天,她如往常一样前往中国农业银行广州某支行办理定期续存业务。排队等候时,一位自称姓漆的工作人员“热心”地与其攀谈。当知道许奶奶是来办理一年定期存款业务时,漆说:“这样吧,到我这边来办,我这里不用排队。”
许奶奶坐定后,漆说,“我这里也可以办定期,而且我这个定期的利息比柜台那边的还高。就是手续有一些繁琐,可能要您签几个字。”许奶奶听了很是心动,但她还是很谨慎地问“明年真可以取出来吧?明年我要帮儿子买套房,要用这笔钱的。”“可以,跟存定期一样。”漆给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拿出一份合同让她签了字。
2007年5月的到期日,许奶奶携带相关材料去当初办理业务的柜台取钱。结果让她大为吃惊,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不是办的一年期定期存款,而是买了5年期的保险产品。若要当时取出,则必须付相应手续费,如此一来,当初的10万元只能拿回94000元左右。
许奶奶告诉理财周报记者,那位漆姓工作人员已经离开那家支行了。记者拿到材料后发现,许奶奶买的是一款名为“泰康放心理财终身寿险(万能型)”的保险产品。保险条款中写着,“保单账户价值只能部分领取,每次领取收取手续费25元。”但可以解除合同,解除合同时领取的款项是保单账户价值中的金额。
记者在材料中找到一张泰康人寿2007年发给许奶奶的保单状态报告,当时她的账户只剩下94370.21元,如果扣除手续费等,只有94000元左右。就是说,许奶奶如果想硬性取出款项(解除合同),的确只能拿到94000元。
记者翻阅材料时还发现,没有任何许奶奶亲笔签名的文件,询问她得到的回答是:“当时我签了名之后,他们把合同都拿走了。我说要留一份,他们说会有一份合同给我的,让我等等,最后我拿到的就是这些材料。”
许奶奶告诉理财周报记者,这件事到现在,农行也只是给付了7万元的款项,还扣除了一笔25元的手续费,到手只有6万多,另有3万元仍在交涉之中。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