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起至今,我国已连续六年七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1年,国家将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40元左右。然而,尽管企业职工退休金连年上调,但养老金的替代率却在持续下降。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越高,越能保证老年生活的品质。
以国际经验来说,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1999年之前,中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总体维持在75%以上,但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到目前已下降至50%以下,而且不同人群养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异,也引起了各方广泛关注。
《上海金融报》:面对如今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不断降低的趋势,商业类保险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补充退休后养老金不足的缺陷?
方志男:在我看来,保险是民生的“必需品”。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分别是解决“共性”和“个性化”需求的两个渠道。当养老金替代率不断降低,影响未来生活质量时,个人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提升生活品质。我认为,商业保险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让有意愿、有能力的人享受更好的生活。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加强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寻求快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这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是重要启示。商业保险只有更充分地发挥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才能体现其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在保障、医疗和养老补充方面,商业保险毋庸置疑将成为重要的幸福提升器。因为商业保险具有金额确定、收益稳健等特点,可以在社保的基础上帮助参保人员提高未来的养老金替代率,提升生活品质。
《上海金融报》:针对高替代率和低替代率两类人群,什么样的保险能更好地扮演这一补充角色?
方志男:不同类型的人群,肯定有着不同的需求。对于高替代率人群而言,需要抵御意外及重大疾病风险。高替代率人群主要指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就职员工,这部分人群社会养老保障金较为充足,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自身健康,以保证自己能有健康的身体安享晚年生活。据卫生部2008年6月公布的数据表明,人的一生罹患重大疾病的机率高达72.18%,治疗费用也在逐年增加。加上现今不断上涨的CPI,应考虑选择购买重大疾病保险、高额意外险等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