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泥沼
2007年,亏损387亿美元;2008年,亏损309亿美元;2009年6月1日,进入破产保护程序;2009年7月10日,新公司蹒跚启程……
以上,就是百年通用两年多来走过的辛酸旅程。在工业领域,百年的历史已算悠久,但较之十年前的呼风唤雨,今天的虎落平阳依然令人不胜唏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百年老店的轰然倒塌?除了战略的错误、管理的不善,舆论的矛头亦指向了通用僵硬而昂贵的企业年金制度。
千斤重担一肩挑
1950年,通用汽车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签署了《底特律条约》(theTreatyofDetroit),根据该合同,通用将以DB模式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福利。
所谓DB模式,指的是确定给付型计划(DefinedBenefit),即企业在员工退休后,按照确定的待遇逐月发放年金。该模式能保证员工退休后获得稳定收益,但对企业而言却有一定风险:第一,企业没有主动权,支付多少取决于员工寿命的长短;第二,企业承担年金基金投资风险,一旦投资失误,企业须补足亏空。站在当时通用的立场,这样的风险不足为虑,毕竟美国人平均寿命也就67岁,年金负担仅为七年;另外,投资方式较为简单,获取稳健收益并不困难。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寿命延长和"婴儿潮"集中退休的双重作用下,通用汽车退休职工越来越多。资料显示,2008年通用汽车在职员工约26万人,而领取年金的退休员工却高达50万人。从1992年到2006年,通用往雇员退休基金中投入了560亿美元巨款,但依然不足以弥补年金的缺口。通用只得加大了年金基金的权益类投资(尤其是股票投资),期许获得超额回报。屋漏偏逢连夜雨,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打碎了通用的幻想,其年金基金损失惨重,挟持着通用汽车一步步走向破产边缘。
通用自身也意识到了DB的缺陷,2007年宣布把2001年1月1日后入职的员工的年金方式由DB转变为DC,以削减年金支出。无奈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那么何为DC模式?它与DB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