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没有找到全部的解决方案,资本市场也有些不“给力”,但堪称国内保险业首例金融工程的变额年金还是起航了。
6月20日,金盛人寿推出的国内首款7年期趸缴型变额年金产品成为市场焦点。不过,伴随而来的,还有业界对产品“保本设计”风险控制的疑惑。
6月24日,一位保监会人士透露,“已批了一家,还有一家很快获批,另有几家也将报批,不久将会有4至5家保险公司推出变额年金产品。”
这距保监会下发变额年金试点通知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此速度,可以看出监管层良苦用心。不过,与国外只有大型保险公司才有实力与能力从事变额年金业务的现象相反,国内的大型保险公司却持谨慎观望态度,这到底是为何?
“本土化”难题待解
资本金要求、期缴方式缺位等是监管层尚未找到答案的两大难点。这也是舶来品——变额年金移植中国后的本土化难题。
变额年金是“投资连结保险+最低保证+年金化支付”的综合体,因保单价值与年金给付额度随投资表现出现变动而得其名,在国外是主流产品。
由于变额年金的核心在于提供最低保证收益,如果变额年金的投资账户出现资金“缺口”,保险公司则要为之买单。
对此,一位大型保险公司精算师表示,变额年金对公司的资本金要求极高,在国外该要求甚至超过责任险;而投连险的资本金要求仅为其他产品的1/4,因此对险企自身而言几乎没有风险;不过,险企则要“扛下”变额年金的全部风险。
在这位人士看来,目前变额年金的账户设立还比较单一,无法进行灵活的“变额”操作,几乎成了一款无异于普通年金的产品。如果账户很激进,则对公司的风险较大;不仅于此,管理成本高出其他年金产品。如此,产品对其公司而言,没有吸引力。
不过,保监会的管理办法显示,变额年金保险可以连结到一个或多个投资账户。一位保监会人士说,可能有的公司还没有真正理解、“吃透”变额年金。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