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目前制度设计下,保费缴纳方式只能做趸缴。一位保监会变额年金项目研究组成员透露,主要是出于方便管理的考量。因为趸缴相对期缴较为简单,而目前国内尚不具备期缴变额年金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在测试资本组合模式方面,期缴模式管理难度大,涉及方方面面,管理成本极高。
值得注意的是,保监会规定,在国内,保险公司只能采取两种方式对冲风险,内部组合配置来对冲与固定乘数平衡模式。据了解,金盛采取内部组合配置对冲风险,其主要是利用安盛的全球对冲服务公司平台进行内部对冲;待批的大都会、信诚人寿、华泰人寿等保险公司均采取CCPI模式,即基金常用的一种保本设计方式。“而从技术上看,靠内部资产组合对冲更难;CCPI相对容易。”一位保监会人士说。
不过,在上述精算师看来,CCPI模式也有些问题,因为国外同行是几只基金在同一账户下的环境进行CCPI操作,而国内如果用一只基金去做的话,加之投资渠道有限,恐怕也难以保本。
此外,本土化难题还包括金融工程人才的缺乏。国内虽然有科班毕业的金融人才,但不具备实践能力,科教书给的只是“真空”环境下的假设模型,实际操作中,每个环节、每个参数都充满变量,极其复杂。
通常在国外,投行有专门的大型团队在做充满数理乐趣的期权定价模型,而从目前看,国内投行还不具备设计变额年金的能力。
其实,从去年保监会酝酿推出变额年金之时,国内几大主要保险公司就过问甚少。一位国有保险公司的高层曾表示,产品太过陌生,暂时没有参与的动力,产品技术含金量极高,投资环境与运作模式等都是问号。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说,目前看,国内的变额年金是大公司遇冷,小公司特别是合资公司热捧;但如果大公司积极性不高的话,不利于产品的推广,而小公司也不排除找“卖点”寻找突破口的考虑。
在国外,此现象正好相反,只有大型保险公司才有实力与能力从事变额年金业务;小公司很少参与;其对公司的风控管理能力与资本金要求极高。
监管层的想法
不过,保监会人士并不这样认为。“只是部分大公司不愿意介入,不代表全部,很快就有几家大公司上报产品。”一位保监会人士说。“如何设计期缴方式以及产品对资本金的要求,的确还没有想法,初衷是先行推出。”上述保监会人士坦言,“但这些并不能成为不推出创新产品的借口。”
上述保监会变额年金研究组成员亦说:“总得做吧,毕竟年金产品是未来的大趋势,先摸着石头过河。”据悉,变额年金的酝酿之所以耗时一年,很大原因是国内没有对冲市场工具,如期权市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