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来华旅游的美籍爱得华夫妇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在年事已高之时,还有机会到各处观光得享晚年,均得益于银行账户上一笔不菲的年金收入。
据爱得华夫妇介绍,在企业年金制度较成熟的西方国家,一个人从参加工作(20岁左右)开始就参加企业年金缴费计划,以月工资平均2500美元计算,企业和个人合计缴纳月工资的15%(平均比例)存入个人年金账户,作为年金基金对外滚存投资,持续工作到65岁,这样退休的时候,每人平均都会得到30万~40万左右的年金收入。如果工资水平及缴费比例再高一些,年金对外投资维持较高收益水平,一些人一退休甚至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0.2%,2010年将达到12%,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8%,届时全世界将有1/4的老人集中在中国,意味着已经捉襟见肘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养老支出负担将日渐沉重。专家认为,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企业年金推行势在必行;单纯的政府基本养老保险不应该也不可能向老年公民提供较高水准的收入保障。
目前,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已获得市场多方共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博时基金管理公司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报告》)中,参加研究的单位还有劳动保障部基金监督司、法制司、养老司、社保中心,以及石化、电力、交通、银行、邮政、电信、民航等十余家单位。
规范存量
自1991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以来,各地特别是一些大型行业和企业都开始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
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个人缴纳。”截止到2000年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6个原养老保险行业统筹企业开展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上海、四川、江苏、辽宁、深圳等都相继出台实施办法;铁道、电力、邮政等行业已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建立了养老保险统筹中心办公室之类的机构,负责经办本企业的年金。
市场化的企业年金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年金的行政管理,核心是年金的账户管理,系统平台需要很大投入,管理机构将按比例收取管理费用。中国政府监管部门将对企业年金的管理机构建立适当的准入资格限制:地方社保机构逐步将企业年金管理业务分离,可先成立非营利性年金事务管理机构;原行业社保机构保留并逐步规范;金融保险机构资质检验合格,可以成为专业管理机构;工会互助保险组织保留并逐步规范。今后的年金管理机构只有三种类型:专业企业年金管理机构、非专业的商业年金管理机构(基金、证券、银行、保险等机构)及企业内部的年金管理机构。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