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由于在现实中部分人把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给那些极端产品导向从业者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为日后自己的退休生活埋下隐患。
相关重点:细分真实的养老需求,量化需求;养老规划的本质——现金流;浅谈现金流与保险
换个角度看养老
谈起自己的退休生活,90%以上的人会顿生危机感,尤其是70后的一代,看着现在父辈们的样子,简直不敢去想象20年后的自己。诚然近年来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提高,受教于各种媒体的“狂轰烂炸”,解决养老问题必将成为即房产之后每个家庭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但是面对这个20年后的问题,各种困惑也开始占据每个人有限的思维空间,其实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去思考,真理就会离我们不再遥远。相信没有人会担心自己无法承担明天的吃穿住行,因为这个月的薪水已经拿到手,而只要不失业,下个月的支出也同样因为薪水而得到保证,即使失业,还可以再找工作,有了收入明天的生活就有了保证。同理,当我们把人生压缩只分成两个月,我们确定的是下个月也就是人生的后半程必然失业,那么这个月是否应该留出下个月的生活费呢。所以朋友,你现在多花掉的100元有可能就是20年后的一顿午饭。从这个角度,社会养老保险帮助我们强制预留了一些,但那远远不够,不是因为通胀,也不是因为收益低,而是你无法抵挡的老龄化社会进程,当流水多于进水时,谁也无法维持蓄水池的水位。那么每月留下多少才行呢?
细分养老需求并量化
在很多保险公司的培训中常常强调销售养老产品时要尽量描绘出美好的退休生活,甚至让客户有画面感,现实中也存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提早退休去享受。但深入思考会发现养老需求分为两个不同的区间,大多数人只会关注其中一个,按照关注点不同暂且分为两个类型。先苦后甜型,他们的提前退休愿望迫切,希望在50岁左右开始自己向往的生活,比如出国旅游、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顺其自然型,他们并不奢望能提早休息,退休后维持现有生活质量是重点目标。通过对普通人群的观察(低收入到中高收入人群,多为企、事业单位公司),常态下应该是50-55岁左右退休,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望,而到65-70岁后,基本上维持比较平淡的生活,所以真实的养老需求应该包括两个阶段,前10年和后20年。从支出性质上,前10年除了持续日常开支,会增加某些短期一次性开支,而后20年基本都为日常开支(前提是有应对一般医疗和重大医疗开支的保障)。
引用一个简明案例说明基本计算方法(部分动态需求分析的思路)
李先生:30岁,计划55岁退休,56-65岁间需要帮助抚养下下一代,并且有每年出游计划,包括其他计划消费,56岁时需要等价于现在约30万的费用(不含基本开支)。整个退休后(至85岁)基本开支维持目前现状2000元/月(个人)。李先生之前已经建立充分的寿险、重疾等保障,沟通后确定社保医疗及社保养老将应对退休后一般医疗开支,目前除去生活支出、保险支出、其他投资支出,剩余可控节余3000元/月。根据国内外部分历史数据,李先生对长期通胀的预期为4%,两个方案如下(具体过程略):
A、30-55岁年投入3.6万
55岁前年化收益率不〈7.6%,56-85岁年化收益率不〈4%
可以保证56岁时一次性支出83万,到85岁维持原有生活水平
B、30-55岁年投入2.4万
55岁前年化收益率不〈9.7%,56-85岁年化收益率不〈4.5%
同样也可以满足李先生的养老需求
其他重点数据:
方式A,55岁末养老储备总额219万
方式B,55岁末养老资产总额274万
55岁末年度基本开支6.4万
85岁末年度基本开支20.7万
根据试算,李先生可以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落实,而希望通过保险解决养老问题的消费者也可以思考到底哪个险种可以做到,是定期年金?终身年金?还是两全?万能或是投连?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