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对外地来沪闯荡的年轻夫妻月收入共8000元,减去各项花销包括买房前每月的房租后,可以每月结余4000元。如果年终奖金共有3万元,那么两人一年的结余可以在8万元左右。
以上海非中心地段、普通住宅房价估算,若每平方米价格为1.6万元,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屋就需要160万元,首付、税收和装修等款项至少需要55万元至60万元。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足足存上7、8年才能买上一套中等住宅。
当然,如果两人的收入可以快速增长,或是通过投资使资产扩张,且房价不变或降低,那么筹钱买房的时间可以短些,但如果上海的房价在7年中又出现上涨,而两人的收入却跟不上,那么情况将会更糟糕一些。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大部分外地来沪谋生的年轻人需要在父母的赞助下才能买得起房,而上海本地子女也常常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筹得这“第一桶金”。可见,赞助子女买房成了无数父母退休后仍需完成的使命。
而以下两个案例,或许会提醒每一位善良的父母,在从自己的积蓄中拿钱赞助子女时,先要考虑自我保护的问题。
案例1:父母出资却不具所有权
王先生和李女士2000年领取结婚证。2002年,儿子出生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居住环境,夫妻二人和王先生的父母一同出资购买了房产一套,没有贷款。其中王先生父母出资40%。
考虑当时单位购房的一些政策,房产证上只写了王先生和李女士的名字,而王先生的父母则没有写入产权证。
2006年,王先生和李女士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王先生向法院起诉与李女士离婚,并要求房产应当作为他本人、他的父母及李女士四人的共有财产分割,并当庭出具了一份购房协议,大致内容为:原告与其父母共同出资购买XX路XX小区房产一套,王先生父母出资20万元,夫妻二人出资30万元。该房屋产权证上写明所有人为王先生、李女士,但实际王先生父母也有份额。
对此,李女士表示,她承认王先生的父母曾为两人买房出资20万元,但她认为这并非借贷关系,而是赠与。
最终,法院对王先生提供的该份协议不予认可。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