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托型企业年金的市场链条中,由于受托人的核心地位几乎是形同虚设,所以,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不得不纷纷撇开受托人,径直追随委托人或企业主,直接与之打交道,拉客户,这已成为公开的事实,甚至出现个别“程序倒置”的现象即由其他市场角色反过来推荐和指定受托人。失去市场核心的信托型制度必将导致市场秩序的极大混乱,委托人门庭若市,无所适从,企业主高朋满座,无从下手;眼下看,没有龙头的其他3个角色各自为战,相互残杀,恶性杀价,自毁长城;长期看,受托人作为治理主体的缺失必将导致长期内对其他市场角色的监控力度下降,蕴藏着极大的资金安全性风险,威胁着受益人的正当权益。
受托人的“软骨病”甚至形成了对信托制年金制度的严峻挑战;在企业年金的市场链条中,如果说其他市场角色的“硬撑”所影响的只是市场价值链的个别环节的话,受托人处于尴尬境地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年金市场的正常发展,影响专业化受托机构的正常发育,进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典型的恶性循环表现就是市场价格的恶性竞争。
问题之三:受托人缺位导致恶性竞争,市场角色分散导致超低收费,这是所谓“机构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企业年金市场各个角色竞相压低收费标准,进入恶性竞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初次投入巨大,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不得不以大大低于运营和服务成本的价格“硬撑”着。对受托人等其他服务提供商来说,他们都处于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扩大当期市场份额以摊薄成本上,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扩大客户来源以尽早收回成本上,他们强烈地期待着市场的扩大与繁荣,这就是所谓当前“机构热”的原因之一。
于是,市场各个主体便跑马圈地,恶性竞争,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个别零收费的情况,在表面上看,机构显得“越来越热”,而在本质上,受托人越来越受到挤压,难以形成专业化和职业化,进而又加剧了市场角色之间的价格战和低收费的无序竞争;价格战的直接恶果是,没有金融集团背景的受托人、没有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单牌照和双牌照受托人面对的形势更加恶化,难以立足,长此以往,将丧失竞争力,使受托人的市场供给形成畸形发展,制约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
问题之四:受托人“空壳化”和市场角色“分散化”不利于中小企业参加集合企业年金,这是“企业冷”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受托人空壳化,不利于生产集合年金产品,不利于中小企业参加企业年金。众所周知,企业年金目前的举办人都是垄断性行业和高盈利性国企,这种被媒体称之为豪门盛宴的现象广受诟病,而占GDP55%和占全部就业人口75%的230万家中小企业则与之无缘,举办年金的不到100家,仅占0.4%,资产总额不到1%。中小企业站在企业年金门外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多为非国有企业,规模有限,缺乏集体协商的机制,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较为明显,利润率不如垄断性国企高,经济实力不允许他们向员工提供额外的福利等等。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