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上海等发达地区,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而在中西部省份,老龄人口也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2%左右;而且,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和总量还在不断上升,2015年预计将达到2亿人。但在老龄化加剧的同时,与庞大的社会需求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养老产业的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据此前全国老龄委等部门对全国13个省市调查表明,我国老龄产业虽已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旅游、教育、房地产等领域,但多数为中小规模企业,实力不强,没有形成产业链,相关行业与大投资者远未进入。专家分析认为,我国养老产业发育并未成熟,仍处于边际不明显、政策不配套、不明确的初级阶段。
养老产业呈现三类失衡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会长孙志鑫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养老产业发展存在三类失衡现象急需引起重视。
通过近年来的调研发现,各地对国家政策执行贯彻力度各有不同,一些地方甚至存在“中央急,地方不急”的现象。比如,民政部此前曾要求各省市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贴,并对发放情况予以通报。但从通报结果看,云南和宁夏等经济欠发达省份全部完成发放,而一些沿海发达省市反而没有完成。
除了这种横向相比的省域失衡,公私养老机构之间的体制失衡也在加大。
此外,城乡养老产业也出现了失衡,在中西部省份的农村,老人们连买个拐杖、轮椅都得跑到市里,非常不方便。农村养老产业呈现网点短缺、市场空白、观念滞后的局面。
民办养老机构亟待“打通经脉”
孙志鑫指出,我国属于“未富先老”,必须从国家战略规划的高度及早部署应对。预先着手人才、资金等相应储备,才能从容应对老龄化危机,培育养老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强调,养老是政府职能,政府应满足多数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养老需求,而高收入群体的养老则应交给市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基层人士反映,“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辅”是符合现实的,但居家养老中政府应该担当何种角色,如何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和机构养老等,都需进一步明确。他们希望老龄工作的力度再大些,产业新政策能够更加细化。
记者同时也了解到,近年来在融资渠道、从业人员来源以及“公私机构”待遇差异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民办养老机构中出现了数量萎缩、服务质量打折扣的现象。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