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陈东升,还是具体负责养老社区的刘挺军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即养老社区绝对不是暴利行业,刘挺军认为跨越盈亏平衡点至少在8年以上。考虑这是一项商业地产投资,不是住宅销售,果真能做到8年实现盈亏平衡也是可接受的。降低养老地产投资回报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公共设施投资,比如泰康北京的第一个养老社区一期虽然大概只占总体的1/5,但是,当2015年客户入住的时候,所有的配套公共设施就要建成,这与其他住宅房地产开发大不一样。
泰康人寿在养老地产的战略是未来5到10年,要在中国建10到15个养老社区,每个社区2,000人到5,000人的规模,大概5万张床位。这就回到陈东升最初的连锁经营的初始创意,陈东升希望为泰康的客户提供候鸟式养老服务。一开始,投资速度会比较慢,因为要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成熟之后复制就会很快。泰康人寿目前的资产规模约4,000亿,陈东升认为10年后,肯定会超过1万亿,以每个社区平均30亿投资规模计算,即便布局完成后在泰康总资产中占比也只有5%左右,因此完全符合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比例上限10%的监管要求。不过,虽然在总资产中占比不高,养老社区投资却是泰康深耕寿险产业链的关键一步,泰康未来还将拓展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比如医院、墓地,还有潜在的健康险、护理险机会。据陈东升透露,医院投资在董事会层面已经形成决议,泰康已经在申请牌照、组建团队。他认为寿险公司投资医院在海外有成熟的模式,泰康进入属于顺理成章。
作为著名的“92派”企业家,也是提出“92派”这个概念的人,陈东升一直是媒体的聚焦点,更是荣耀的宠儿。继2004年陈东升成为本刊“年度商人”,登上封面之后,他连续两年获评本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业领袖”,去年,他还入选本刊“未来15年可能影响中国商业进程的人士”。陈东升曾经成功地创办了多家企业,其中包括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龙头企业中国嘉德、物流企业宅急送以及规模最大的泰康人寿。陈东升认为自己创新的冲动从未停止,而对于将保险与养老社区嫁接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他认为将是他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最近,他常常说“过去一年想做三件事,后来说三年只做一件事,现在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把‘从摇篮到天堂’这样一个理念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商业模式”。“目标纯正,心无旁骛,做正确的事,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