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行动?首先,技术和管理服务的能力要过硬,包括平台、信息系统、风险识别、风险干预等;其次,一花独放不是春,行动主体要足够多,专业健康险公司、健康险业务量比较大的公司以及咨询服务公司等,都要行动起来,把专业能力打造好,把整个行业具有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的经办能力体现出来,为整个保险行业提高效益。
在提供经办服务的技术层面上有两个要求:需求管理,即享受服务的客户管理要做好,按照性别、年龄等划分医疗服务需求;供给管理,对各家医院、医生的情况以及某些医疗费用偏高的原因都要掌握。这样,经办管理服务才能从原则性、描述性的政策变为商业保险实实在在的经营管理实力。
朱铭来:国外保险公司经办业务的比例比较大,像美国最大的社保计划——老年医疗照顾计划(Medicare),其70%以上的经办业务是外包出去的,由一家商业保险公司——蓝色计划组织(Blue Plans)来做。我国商业保险机构如何参与经办业务?有一个思路可以考虑:新医改方案中提到了社保基金结余较大、使用率低的问题,一方面报销比率不够,另一方面大笔钱沉淀,显示出定价模式的不科学和管理的落后。也许未来商业保险除了占据服务优势外,还能具有定价优势,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实惠,认可其服务。
健康险经营命门:监控医疗风险
许志伟:健康险经营最重要的是经营理念要符合政策方针。新医改方案是一揽子健康保健计划,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等多个方面。这为商业保险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特别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现在多提倡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动员社会力量举办健康服务,能得到政府的支持,这是比较明确的。既然得到支持,预防保健、生活方式管理、疾病风险干预等属于健康产业链的下游产品,保险公司应该都是可以参与经营的。
病人花费的医疗费用越高,医院越愿意把费用转嫁出去,第一个转嫁的对象就是买单的人,即医疗保障服务方。健康保险经营的确面临很大的赔付风险。
政府在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很多完善医疗服务和保障系统建设的问题,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医疗服务建立电子病例等。这个平台是需要国家花资金投入建立的, 商业保险要建立这样全国性的平台还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不能把公共社会资源转化商业保险风险监控平台,共享这一平台,对社会资源利用是个浪费,相对于社保而言,商业保险要监控医疗风险难度更大。
商业保险在风险控制上能有什么作为?联合起来形成医疗监控组织,形成一支监控方面具有话语权的力量。无论是提供补充医疗保险,还是其他保障服务,重要工作都是监控医疗风险,否则经营风险还是像过去那样大。
现在相关问题没有明朗,如果以政府主导为主,无论是监督组织还是信息系统建设,商业保险要推行医疗监控模式,难度还是很大。但政策提出了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主导,逐步推行均等化,明确“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保险支付”,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定价,商业保险在特需医疗服务方面拥有比较大的话语权,经营效益比其他纯补充医疗险控制的空间、渠道、手段要多。
商业保险由于在医疗风险监控上处于被动地位,现在经营模式是单纯的报销制,没有直接与医院进行直接结算。不管政策导向如何,商业保险如果要达到对补充医疗进行监控,改变费用支付方法是必由之路。改变费用报销制,商业保险方能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很好的政策条件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可以理解为社会力量办医院,商业保险参与医疗产业链等。如果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控制得好,突破健康保险经营模式桎梏还是有出路的。
产品跟进:要在专业上做出特色
林瑶珉:每次医改都会对保险产品产生影响,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保险公司在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上该如何跟进呢?
傅志国:产品的设计永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相对于社保的单一结构,商保的灵活保障的方式是一大特色,可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量身考虑,同时再保险公司可以在行业数据和趋势分析能力、海外经验、医疗险专用核保手册和定价工具等方面给与支持。另外在产品的增值服务方面,通过引入健康维持计划、健康管理、二次诊疗意见、员工支持计划等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